河南游记:当代散文家的愉快探索(三)

发表时间: 2024-04-11 14:20


———游龙门石窟

文/ 林燕燕

我们提前一天在网上买好门票,顺利进入石窟景区游览。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9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尽管在历史课本中见过龙门石窟,了解了一些知识,也早早查阅了很多资料,恶补了许多历史知识,但还是知之甚少。

进入西山景区,远远地,就看到了“龙门”两个大字。“龙门”二字是由陈毅元帅题字。此处龙门山和香山之间也被称为“伊阙”。因为伊水在龙门山和香山间向北流过,两山对峙犹如门关,故称伊阙。隋炀帝定都洛阳,宫城城门面对伊阙,故称龙门。在一处石壁上,还有雕刻的“伊阙”两字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在听导游讲解龙门的历史时,还听到了东边的香山寺。初听香山这个名字,我马上联想到北京的香山,但是他们却没有丝毫联系。这儿盛产一种香料,名叫香葛,它在每年的春天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故名香山。坐落于半山腰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名叫香山寺。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在香山寺东南侧修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他的夫人曾经在上面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它也叫“蒋宋别墅”。我们望隔着伊水遥望对面的香山寺,内心充满了好奇。

随着导游的脚步,聆听着讲解,我们继续前行。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经历隋唐而至北宋才形成现有的规模,不同年代的佛像特征也就有所不同。充分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审美。

我们先看到了西山的第一个大型洞窟潜溪寺。因为当年在开凿洞窟时,从洞窟的窟底发现了一股暗藏的溪流,所以就取名“潜溪寺”。是唐高宗初年的时候所雕刻的。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宾阳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我还见到了宾阳南洞褚遂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唐太宗李世民诏命辅佐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是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tuan)在华山隐居时书写并留存的真迹,北宋真宗年间被盗,清朝同治年间刻于石碑镶嵌在龙门崖壁。“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十个字我读了半天读不通,还是经过导游的诵读才有所领悟。

我们在禹王池驻足停留,禹王池传说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来的。它是常年25度的温泉水,池中五颜六色的锦鲤悠哉悠哉地游着,无比惬意。这就是相传鱼跃龙门典故的起源地。

我们还看到了佛手牡丹石。它的样子像一只佛手,石头上仿佛开出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开,非常美丽。

万佛洞很有趣。它是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太子李昱出钱为祈福所开凿的。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她左手提着净瓶,头部向右倾斜,将拂尘搭在右肩上,身体成“s”形曲线,整个姿态显得悠然自得,虽然少了半张脸,但看起来依然是那么优美端庄。我们称她为“东方的维纳斯”。(有幸在导游的手机中见到了这尊菩萨复原图,我们激动不已。)当年梅兰芳大师来龙门参观访问的时候,仔细观察了这尊佛像长达一个多小时,成功的在他的戏曲中塑造了洛神的完美形象。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