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最新鲜的蒙顶甘露,演奏最古老的《广陵散》曲

发表时间: 2021-03-15 19:22

“‘蒙顶甘露’给我再来5罐……”。“啊,没有?那什么时候到货?”

“明天。”

“可以先替我登记上吗?”

“蒙顶甘露”真容初现,即引发了几轮“抢购风暴”。“雨水”才过,“惊蛰”未至,“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的时候儿,谁不想着“同饮一盏春茶,不负好春光”呢。

作为“中国顶级名优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甘露”所以堪称春茶代表: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销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唐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

“应是人间第一茶”,评价之高,简直无与伦比。

以 “蒙顶甘露”为代表的蒙顶茶,产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蒙山山顶有上清、菱 角、毗罗、井泉、甘露等峰,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林立,其山势之巍峨,峰峦之挺秀,云雾之弥漫,景观之奇特,堪与峨眉、青城媲美,确有“仰则天风 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之感。

好山好水,岂无好茶乎?

历代文人墨客,颇有赞颂蒙顶茶之语。

白居易《琴茶》诗曰:“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宋陈舜俞《谢人寄蒙顶》则云: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另一位宋人文彦博更是蒙山茶的“铁杆粉丝”,其《烹蒙顶新茶作》曰:“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另一首《蒙顶茶》又称:“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明代钱椿年《茶谱》中记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时涧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

清朝赵恒亦留有“色淡香长自仙”之佳句。

历代文人如此不吝赞美之词,究竟蒙顶茶的优势在哪里呢?

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时名山人吴理真亲植七株茶于上清峰,"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时被人们称为仙茶,吴理真也在宋代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此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代《国史补》中将蒙顶茶列为黄茶之首。

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蒙顶甘露”之名,一因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因茶汤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其制法工艺沿用明朝“三炒三揉”制法。

史料最早记载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明代《茶笺》在记述当时名茶工艺时有“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即相当于现代的杀青时的抖、扬作用),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铛,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铛文火炒于入焙”。

书院诸雅士皆闻香而来。晶晶、蓉蓉、洁洁、沙秀才、娟娟、安公子、清怡、娜娜捷足先登,“先尝为快”,皆有笑逐颜开之状。


西安古琴、茶艺培训 庚子岁雨水节气品鉴蒙顶甘露。秀秀老师,晶晶,刘洁,安公子,蓉蓉,长安雅士。

薛山长则忙的另一番“事业”,他忙忙地挨家“赠茶”。雅 士相交不因酒,一盏清茗酬知音。“贾平凹艺术研究院”是先去的。“雅女”晓晓姑娘笑靥如花地等在那里,“因缘最是爱茶人”,师徒相见,自叙别情。好在其时 其地只有新书满架,茶香满室,鸿儒待宾,并无俗客,此际“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岂不有趣儿?

请君来书院。亦尝“露芽云液胜醍醐,最是人间第一茶”。薛山长已折花插瓶,置茗煮水,调弦转轸,一曲《广陵散》,专候有缘人“品茗听琴”。

长安雅士生活:秀秀老师携琴南山赏游,薛山长应妍妍之请换琴弦,后弹奏《广陵散》曲以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