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玉石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发表时间: 2021-09-17 18:44

中国盛产”,根据山海经等一些史料记载,全国的玉矿大概至少有100多处。那么玉石的成分以及名称是非常复杂的。从晶体结构而言,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它分成两类,一类叫硬玉,一类叫软玉。大家知道我们在物理学上,测量一个矿物的硬度,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莫氏硬度法。

硬玉主要是指“翠”,产在缅甸这一代。民间通常把它叫做“翡翠”,它主要成分是钠和铝一类的硅酸盐矿物所构成的。翡翠的硬度大概可以达到莫氏的6.5度到7度左右。中国人讲的玉,主要是指软玉,因为它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玉。软玉硬度6-6.5度,从它的构成来讲,主要是透闪石、阳起石这一个系列的。

透闪石、阳起石这个行列当中还包括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它的材料都是最好的。所以在中国的千字文里面,就一句名言叫“玉出昆岗”,指的就是昆仑山这个地方。由于新疆跟内地的交流非常密切,所以最晚在商朝时代,我们就已经常常能见到美丽的和田玉了。比如说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江西新干大洋州商墓里面出现的玉,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新疆的和田玉。

在中国古代,文解字这本古代词典,对“玉”有一个最权威的鉴定,叫做石之美者”,换句话来说就是那种很美的石头,我们都叫玉。当然这个其实还是有一个基本考量的,必须是它的化学性能非常非常稳定,质地坚韧光泽柔润要有这样一些达到标准的测试,才能称之为“玉”。除了透闪石、阳起石这一个系列之外,实际上还包括蛇纹石,也就是我们中国的蓝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独山玉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蛇纹石。

古人对于玉料认识是逐步完成的。在石器时代,人们经常要去打制石器,所以需要到处选材,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现石头实际上有着千差万别,它的硬度都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利用的空间就非常大,用来制作我们生活的工具器具这些,都非常的合适。中国的第一代玉料主要是指玛瑙、水晶、玉髓、石英这一类非常坚硬的东西。何以见得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面,发现他们所做的工具在材料上很讲究!

一些比较普通的石头都比较大,用来砸东西或者是去刺什么东西都很适合。那么有一些非常细小的非常精致的手工活,古人要用很硬的东西,进行加工,做那种很精细的工具,最早的玉料就是这样产生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从红山、含山凌家滩就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玉的材料就开始转向了透闪石、阳起石和蛇纹石。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我们是指第二代玉料做的玉器,是出现在距离现在大概是7,000年左右,内蒙跟辽宁交界的辽河流域那一带红山文化。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从辽河流域往南到山东再到江苏、浙江东部沿海,然后一直往下到珠江流域再到今天的中国香港,普遍出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杭嘉湖平原、环太湖流域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普遍都有玉器。在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薛家岗文化里也出过不少玉器,已经是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说到一块玉料,拿来加工的主要步骤也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玉矿,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到一些产玉地方,或者到中国的玉器加工厂里面参观一下。其实自然界给我们的石头,它在外面有一层东西,通俗一点叫做皮或者壳,是把它包在里面的。从外面看,这个石头跟普通石头没什么两样,肉眼是看不出来的。玉拿来使用,首先把它破开、解开,这叫做解料。现在我们都是机械化,可以用电锯把它锯开了

古人是用一种非常原始的方法,用牛筋或者藤条之类的东西打磨,由于牛筋、藤条的硬度是不如玉料的,那就要加上解玉砂。把石英、黑云母这一类的东西涂在上面,到了一定的时候浇水,等它发热了再加上解玉砂,再来切割。

中国人在玉器上这样一种别具匠心的创造,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大家到中国的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多看看我们的玉器,那么你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审美情趣也会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