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中的“窟窿”:皇帝和名家为何如此痴迷?

发表时间: 2020-09-17 11:40

近日有一则令人开心的消息,就是圆明园的一件流散文物“回家”了。它是题有乾隆皇帝两首诗句的太湖石以及长方形的须弥座。

(图片来源丨圆明园遗址公园公众号)


(图片来源丨圆明园遗址公园公众号)

上面的诗句分别为:

假山

吴下假山曰倪砌,此间真石仿倪堆。

假真真假诚何定,炙轂笑他难辨哉。

译:相传苏州假山为倪瓒所设计,长春园的假山仿苏州狮子林堆成。是真山还是假山怎么看得出呢?恐怕聪明如淳于髡也难以分辩呀。

右假山

燕石几曾让湖石,叠成岩壁亦孱顔。

迂翁应是契真者,何事居然叠假山。

译:房山的石头不比太湖石差,堆叠成岩壁也是高耸的,倪瓒是追求真理的人,为什么还要堆叠假山呢?

太湖石,是我国古代四大赏石之一。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造就了它们玲珑剔透、奇秀飘逸的姿态。

太湖石又叫“窟窿石”,因长期受到湖水的侵蚀,而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扭转回旋,妙趣横生。太湖石的造型十分奇特,每一块都是一座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雕塑,不同的角度,往往能看出不一样的景致。

从古画中,我们也能寻得太湖石的踪迹,古代的文人墨客和一些士大夫对太湖石尤为钟爱。古画中的太湖石主要有三类:

作为配景的太湖石。这一类太湖石在古画中,主要起到强调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如南宋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描绘的是两个儿童嬉戏的情景。身后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坚实挺拔。太湖石四周盛开的芙蓉花和雏菊,让大气阳刚的太湖石,更显朴实与细腻。

《秋庭戏婴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丨学画画网)


作为主景的太湖石,这类太湖石在古画中,往往是独立的奇石形象。

如清代朱耷的《湖石双鸟图轴》,画中的主体是一块圆浑而动势不稳定的湖石,画家寥寥几笔勾画出湖石的轮廓,灵动感十足又别具韵味。画中的两只缩头弓背的小鸟,更是颇具深意,流露出一种嘲讽的神气,很符合朱耷的绘画风格。

《湖石双鸟图轴》(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为收藏石做记录,这一类作品主要是画家通过绘画来记载描绘一些收藏家的太湖石藏石。这类作品均以独立的湖石形态表现。

如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祥龙石图》。据记载,“祥龙”是”艮岳”的一块置石,因为它在形状上奇特如虬龙而闻名。在整幅画作中没有铺景,只是以黑白对比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一块湖石。赵佶将艮岳中的太湖石绘制成石谱,并编入图集《宣和石谱》之中,以这种方式记录下那些名贵的太湖石藏石。

《祥龙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网)

太湖石与别的石头不同,它的背后蕴藏着幻化的神韵,常常能让人回味不同。这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象征隐喻,崇尚“藉有形于无形”的观念,太湖石变化万千的造型为思想的驰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同时,古代文人常喜欢以石头来比喻品格与操守,进而显示自己的文人气节。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才让太湖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让历朝历代的名家乃至皇帝“宠爱有加”!


参考文献:

1、谢恒强,《浅析太湖石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与内涵》,《美术学刊》,2013.6

2、张华,《论中国画中太湖石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7

3、圆明园,《时隔百年的重逢 | 狮子林太湖石正式回归圆明园》,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2020.9.8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