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中的八旗子弟:历史与影响

发表时间: 2017-04-15 21:45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对于八旗子弟的腐败深恶痛绝,在其著作《正红旗下》里很详细的记录了八旗子弟的生活。老舍先生曾形象的描绘了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

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正红旗下》

八旗子弟们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权:八旗子弟可以继承父兄的爵位,从七岁开始就坐食全份俸禄口粮,朝廷还隔三差五的发放赏银,而且可以承袭祖辈入关时跑马圈地占有的所谓的:“旗地,旗产”,即便触犯刑律由专门的慎刑司处理,并可予以免刑,换刑,宽刑。所以不必担心犯罪也不必担心生计。于是,从那开始,八旗子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从而迅速的腐败,堕落下去。

此外,旗人不从事生产,不允许做生意,不允许自谋生计,不允许离开驻地,而且八旗子弟每个月是有月钱和粮食拿的,国家会安排粮食铺窜米,这样的话八旗子弟每个月就有了钱粮,这下满人就不会为生计发愁了。

按照但当时的法律规定:披甲士每月领银三两四分,米十五石。马甲每月领银二两,米十石。步甲每月领银一两六分,米七石。养育兵每月领银八分,米四石。清代从康熙年开始八旗子弟的养育的支出就超过两千万两,到了乾隆年间已经能达到六千万两 清末达到上亿 ,加上有地产和房产以及赏钱,八旗子弟就更腐败了,可以说甚至超过明朝宗室勋贵数倍。

当时北京规定,八旗子弟靠着祖宗的荫封不必要通过科举既可以做官,往往在清廷的皇宫之中,为了满汉大臣的掣肘,历朝历代的满清帝王无不重用皇室宗亲和八旗子弟,即便领兵在外仍然有大量的满洲勋贵在军中任职牵制汉人(因此新清史学派始终认为满清不属于中国政权,因为他们仅仅对汉人用汉人的体系,对于满蒙藏人他们有自己的体系),在满八旗腐朽后,清廷采用索伦兵、蒙古兵和汉军绿营兵的形式,一直掌控着国家的政权,直到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等人入主政治中枢才打破这种体系,然而从慈禧太后直到满清灭亡为止,满人仍然有极大地政治权力,可以左右朝政(从戊戌变法到皇族内阁,满人依旧占据主流可以看得出来)。

此外除了北京各地还有“满城”所谓满城就是每个城市中的满族人聚居区,一般都是各地的驻防兵丁们,满城不允许汉人进入,清代因为采取隔离制度,汉人和满人分开居住,满人在占据中国后,开始居住在条件,卫生良好的内城,而汉人被赶到外城。于是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形成的满城,平均算来中国清代各地省份至少有20座满城,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到了清末依然有3万左右的满人,满人不仅与汉人很少混居以外,还大肆劫掠汉女为奴为妾,并且在清初行使初夜权,强抢汉女侍寝陪夜(而且满清法律允许满人娶汉女为妾(不得为妻),但不允许满族女子嫁给汉人,所以终满清一代满汉实际上并不通婚)

满八旗的生活乐趣:

吃穿不愁,不必担责的八旗子弟在随后的日子过度的腐败堕落,清代著名政治家肃顺成感慨万千的说:咱旗人混蛋多,不懂得为国家分忧,只知道伸手要钱。然而就是因为肃顺、康有为这些人的改革触动了这些旗人的利益,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

那么有了钱,有了粮食的满族人一般怎么活着呢?这就说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满八旗的生活情趣。

满族人是游牧民族,不懂得汉人琴棋书画的艺术,对于吟诗作赋,美酒歌姬大多不感兴趣,而且《大清律例》规定:文人结社杀、异性结拜杀、九人以上聚会者杀。

但是生活富裕的满人也会有自己的玩法:当时他们分为文玩武玩等,而他们的生活乐趣就在于斗鸡走狗。

文玩:比如古董鉴赏、架鸟笼,玩票、打茶围,蓄画眉、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

武玩:比如斗鸡、斗鹌鹑、斗蛐蛐、斗蟋蟀,打猎、养狗等。

此外满八旗因为有法律庇佑,敢于胡作非为:放印子钱高利贷,典当钱粮、盗窃、抢劫、抽鸦片甚至把自己的军械盔甲入当换取银子,以至于杀人纵火,奸人妻女。

老舍的《正红旗下》记载: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旗人恃着特殊的身份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了。他们大抵爱赊买东西,却又在乎旗人的脸面,所以往往干一些丢人现眼,插科打诨耍赖的事情。

——《正红旗下》

很多八旗子弟的习俗在后世流传下来,影响了北京的生活趣味,我们在此举几个例子:

茶馆文化

打茶围

清代的《京尘杂录·梦华琐薄》记载:入伎馆闲游者曰打茶围。

北京人喜欢泡茶馆,这与八旗子弟是有关系的,八旗子弟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加上没工作,泡茶馆的习惯很重,几乎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茶馆里度过,许多皇亲王室、官僚贵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馆里所以当时北京的茶馆集中、品级俱全。据说在当年鼎盛时,阜成门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北新桥的天寿轩合称京城“八大轩”其中地安门外天汇轩为最大,是八旗子弟最喜欢去的地方。

当时的茶馆很讲究,有棋茶馆(下围棋)、书茶馆(听书)、大茶馆(聚会)、野茶馆(露天茶馆)、戏茶馆(听戏唱戏的茶馆)等等。

当时八旗子弟最讲究讲究到茶馆喝早茶、吃早点。他们一般有固定的桌子茶碗,在茶馆里刷牙漱口洗脸,然后他们到茶楼一定会泡碗盖碗茶,要一碟点心,或者刚出炉的烧饼什么的。边吃、边喝、边山南海北地聊大天。八旗子弟尤其是只喝龙井和香片。逢年过节,上头会赏赐一些好茶,都是贡品。养鸟的茶客还要比谁的鸟哨得好听和悦耳,茶馆的生意自然红红火火

而且过去八旗子弟喜欢打茶围,什么叫打茶围呢,亦作“ 打茶会 ”。指的是旧时谓至青楼品茗饮酒取乐,即去妓女所在的青楼喝酒、抽烟、吃点心、闲聊。当时北京茶馆很多,有书茶馆、鼓茶馆、棋茶馆等等。清初禁止嫖妓,所以清代人往往去相公堂子:就是男妓处打茶围,所以有清一代鸡奸同性恋的事情屡禁不止。

如今北京的茶楼普遍没有这样的作用了,但是喝茶吃点心的习惯老北京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听戏,吃点心的习惯在老北京今日还很多。

熬鹰遛鸟

熬鹰

八旗子弟好玩鸟几乎是人尽皆知,提笼架鸟穿马褂这几乎是八旗子弟的标准照。清代八旗兵作为游牧民族,喜欢养鸟,最早是为了狩猎需要,猎鸟是主要活动之一。捕来好鸟自己饲养,并赠送亲朋,那是身份的象征,为了一只好鸟,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满族人尤切以海东青为图腾,所以喜欢鸟很出名。

女真人很久以前就有有养鸟听其“好音”的爱好,金国时期就喜欢养海东青。满人进关,就把养鸟的习惯带到北京。过去汉人也养鸟但是没有满人多,清末有学者记载当时中国人养鸟盛况空前当时所谓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倘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

北京的八旗子弟有钱的人都熬鹰,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就能养活了。

皇宫里也养鸟,当时有专门训鹰的人将海东青这类的鹰都放在特制的鹰架上,几天不让它睡觉,这样就能磨掉鹰的野性,这叫“熬鹰”。然后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鹰就能听人吆喝,让它上哪,它就上哪。为了掌握膘情,就让海东青吞下裹着瘦肉片的麻线团,它无法消化,便将线团吐出来,谓之“带轴”,也叫“勒腰”。几次“带轴”后,鹰早已饥肠刮肚,但肌肉却强劲起来,它才能“轻装上阵”,飞上九霄。随即可以带着打猎,满族人喜欢的海东青就是如此,威力十足,可以把狼的脑袋抓烂。当年八旗官兵以出门办事,串亲访友,随时都“臂鹰”而行。可见当时喜欢鸟类的热度,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人为驯养下鸟种可以优胜劣汰,基本上养的鸟都是好鸟。但是也有坏处,由于女真人喜欢鹰,几乎当时关外的猎人遍地捕捉各类奇珍异鸟送到北京,所以清朝灭亡时,山海关外满族人崇尚的海东青基本都绝迹了。

过去老北京旗人养鸟提笼有个讲究,俗语说“文百灵,武画眉”,习文的人,当文差的人,如任拨什库、笔帖式及其他文差的人提百灵笼;当武差的人提画眉笼。提百灵笼的人,走在路上遇见人请“文式安”, 提画眉笼的人请“武架子安”。文式安是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右手向下伸于右腿之侧。武架子安是左腿微弯,右腿向右后方稍撤而屈,下腰,右手向下伸于两腿之间,此捕来的鸣禽笼饲,同时还捕来锡嘴、交嘴、梧桐之类非鸣禽鸟类,它们善于练习各种“玩艺儿”,如打弹儿、开锁、叼旗、开箱等许多种技巧;现在称此为“驯鸟”。

虽然养鸟不务正业,但是却也给中国的鸟类品种进化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北京城的人过去也喜欢养鹦鹉、八哥、白灵、画眉,如今北京人养鸽子也算是其中的一种遗传。但是八旗子弟为了一只鸟可以倾家荡产,可以看得出来玩物丧志。

养狗打猎

京巴狗与当时八旗子弟养狗之风有很大关系

八旗兵过去有春秋武艺的操练和围猎的习惯,满人早期的弓箭是很厉害的,早期满八旗的战斗力全赖弓箭(当时汉军与满人战斗死亡比例高达20:1,哥萨克骑兵对抗满族骑兵也几乎是6:1的恐怖战斗力)但是到了满清后期,尤其是火器实行后,八旗兵的弓箭就差远了,几乎连拉弓都没力气了。但是打猎的习俗有清一代都很明显,成为很重要的仪式,过去秋季都有秋猎活动

有打猎就有养狗,八旗子弟养狗很出名。当时主要养的狗有:北京犬、八哥犬、西施犬、松狮犬、沙皮犬、中国冠毛犬、拉萨犬、西藏獚、西藏绠和西藏獒等够累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京巴狗,慈禧太后非常宠爱这种狗。这种狗也叫笨狗,京巴乖巧,听话,尤其受八旗姨太太喜爱,在宫闱之中京巴尤其众多。当时,为了显示皇权的尊严,除了皇宫和王公大臣可以饲养北京犬外,一般平民规定一律不许养狗,北京犬的独享尊荣还不止于此,宫吏们对北京犬的宠爱到了必须“随身携带”的程度,培养一种很小的狗,叫袖狗。出门时就把它放在宽大的衣袖内,说相声的于谦老师尤其喜欢养袖狗。

此外满人还爱猎犬。有专门的狗谱。品鉴狗类。但是满人喜欢布库(摔跤)所以有善扑营,善扑营一般有大型犬,还有一些藏獒,满人提倡这些动物打架,锻炼尚武精神,但是到后来基本上也就荒废了,成了玩狗逗虫子的地方。

我国著名民俗学者王世襄在其书中记录了八旗子弟养狗的状态:清兵入关后就有人养獾狗,狗谱已传了多少代了。道、咸间民间画工所绘逛獾出围图、摔跤图成对横幅,乃一手所作。画中摔跤人物即牵狗人物。可见布库喜养獾狗是时已然,故遗风至清末不替

如今老北京养狗的人还是很多,但是弓箭已经越来越少了,北京还有的弓箭铺子,只剩下聚元号一家了。

玩票

袁世凯三子袁克文唱戏,可见当时的玩票热情

清代的《朝市丛载》记载:“缘何玩票异江湖,车笼当年自备储。为闻近来诸子弟,轻财还似当时无?”可见当时在过去的北京京剧风行之后,玩票盛行,八旗子弟尤其喜欢玩票,所谓玩票就是唱戏,即业余爱好者哼几个段子,模仿某位名角的行为。

中国著名的大导演郭宝昌先生(《大宅门》的导演)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玩票,宝爷是同仁堂的养子,接受了过去的贵族游戏,玩票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玩票的方式是用个话匣子(收音机)听戏,音乐一响就关了,然后猜是谁唱的,哪一段,颇为好玩。

过去老北京的八旗子弟多少都会玩票,想有一条好嗓筒,必须天天早起吊嗓子,禁忌烟酒,少近女色,不吃辛辣生冷,养身体很重要,这样上台之后,才能有个样儿,而且满八旗子弟有喜欢老生的,喜欢花旦的,喜欢小旦的(没人喜欢武生,那得练技巧)所以八旗世家都不反对自己子弟进票房。

清末四公子的张伯驹、袁克文都是玩票的高手,北方票友通常叫走票,南方叫票戏,但是很少有人说玩票的。清代自康熙以迄乾隆承平日久,八旗子弟整天游游荡荡,志气消沉,趋向于不良嗜好。但是唱戏不一样,唱戏对于满族人而言是一个正当娱乐,于是有些巨室豪族,极力提倡组织票房,让子弟们有点正当娱乐。

嘉道时期,朝廷严禁旗人官员看戏。嘉庆朝曾多次下此禁令,但收效甚微。嘉庆严禁内城开戏园。可八旗子弟征逐歌场,沉迷其中,消耗靡费,不仅习俗日渐浮荡,而且生计日见拮据嘉庆帝多次痛批:旗人唱戏简直就是甘为下贱,要求和顺具名指证,到底是哪些旗人登台唱戏,姓甚名谁,以便查办,可是玩票之风屡禁不止,为什么,法律废弛,大清国早就腐败入骨了。

时至今日老北京的人张嘴闭嘴哼着戏曲调子,票友众多,可见唱戏之风的风靡多久都不会变。

剃头师傅

剃头师傅

北京城当时有一个职业很重要,就是剃头,清朝以前中国有理发师,但是不剃头,只是用篦子梳头,清代开始剃头,尤其是北京,由于剃发易服不光彩的经历,剃头匠绝对不会在胡同里吆喝,会用一个大铁镊子(唤头)宣扬自己的身份。

北京城的老剃头匠基本都没了,当初剃头并不只是剪头发,它是一系列的程序,包括按摩(北京话叫放睡)、刮脸、掏耳朵,刀锋洗眼、剪鼻毛、热手巾按摩等等这些手段都很重要。

过去理发是绝对的享受,一全套服务下脸上的绒毛、鼻毛都要修理干净,剃头师傅苦练技艺,用鸡蛋皮训练掏耳朵的技巧,加上按摩治疗颈椎腰椎等疾病,可以解乏解困。

鼻烟壶

八旗子弟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鼻烟壶,陈道明拍摄的《八旗子弟》说的核心就是鼻烟壶文化。鼻烟在世界各地都有,还有比赛。吸鼻烟可以提神醒脑,关键的是能刺激打喷嚏,但是打完喷嚏很舒服。早期的鼻烟有干果、浆果、薄荷、烟草、花、草药、咖啡、皮革粉、麝香、龙涎香、酒香、木香、泥土等,到后期甚至有吗啡和鸦片做鼻烟。中国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把鼻烟风味类型总结为酸、膻、豆、糊、甜五种。

各类鼻烟壶

康熙、乾隆年间闻鼻烟风行一时,八旗子弟甚至将鼻烟壶视为第二生命,可以说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不可一日缺其事。宁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

上层社会中皇亲宦官,八旗子弟、蒙王臣竞相以闻鼻烟及烟壶为时髦风尚。因此鼻烟壶、鼻烟碟、烟壶盖、烟匙等利用各种材质,工艺手法花样翻新,做的越来越精美,据记载当时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制作,十分精美。甚至形成了几个流派,目前大多失传了。如今比较出名的是内画派的王习三先生的鼻烟壶

斗蛐蛐和养蝈蝈

蝈蝈葫芦

清朝时斗蟋蟀盛况空前,八旗子弟尤其喜欢的就是斗蛐蛐。此外还有油葫芦和蝈蝈,北京管这个叫玩鸣虫,从养蝈蝈的器具到蛐蛐、蝈蝈的种类多如牛毛。明代中国人就爱斗蛐蛐,明宣宗尤其是促织天子,但是到了清代斗蛐蛐达到全民风行的程度:

斗蛐蛐的规矩:

斗蛐蛐

当时双方必须挑着蟋蟀盆开始,事前做局者要用天平称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决斗。双方主人押上赌注,数字写在水牌上,旁人也可押码,当时北京的规矩是:做局者收集双方赌注,扣掉百分之十的抽头。蟋蟀到了盆宗,主人就用“探子”诱其相斗。如一方斗败要跑,这就算输了,然后用“探子”引回再斗,三个回合后都跑了就算输。

斗蟋蟀时不许围观,只许双方主人和“监盆”者围观。斗赢的主人在盆盖后面贴纸上记上它的战绩。八旗子弟养蛐蛐可谓不惜工本,甚至不惜用宅院换取,一旦斗死了,还要用白银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殓安葬,并谥以“什么什么常胜将军”等称号,可谓全身心投入。。

养蛐蛐并不仅仅是蛐蛐那么简单,因为用养蛐蛐不是一般的活,不禁要配套的罐子,笼子,还有懂得如何驯化,如何养,如何喂食等等都要一一考虑。蛐蛐格斗激烈精彩与否,与蟋蟀的品种、斗前训练和格斗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

此外养蛐蛐也有人是听他们的叫声,这就是养鸣虫除了养蛐蛐,还有养蝈蝈、油葫芦等,养蝈蝈一般就是听叫声,即“寓意于物”,此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为。八旗子弟说“听其鸣,可以忘倦是有道理的。

蝈蝈与蛐蛐的观赏分两种,赏形与赏声。赏形则审其外观,各有所爱,所以不一样。养蝈蝈最讲究的就是蝈蝈葫芦,过去专门用来养蝈蝈的就有:鸡心、油瓶、京棒子、柳叶、沙酒壶、棒子、奶瓶、木瓜肚、棠梨肚、蜘蛛肚多种,以形状区分,一般都是要长成大小合适的特殊的小葫芦,当时最好的蝈蝈容器——范制葫芦做法尤为困难,要在葫芦还没长成的时候给它套上个模子,从而规定它的形状,这很下功夫。一般情况下模子里面是光面的叫素模,模子里面刻花纹图案的叫花模。有了模具长出来什么样子的葫芦就都可能了,最后把就印好的葫芦挖空,烧干,上油等等变成蝈蝈葫芦。

当时八旗子弟还有养蝴蝶的,那就更复杂了,但是养蝴蝶已经很享受,比如说大冬天外面大雪纷纷,八旗子弟约上三五知己涮羊肉,外面大雪纷飞时,养蝴蝶的打开罐子,蝴蝶飞出来绕着热气腾腾的锅飞舞,那是一种极其高雅的情趣,但是养蝴蝶比起养蛐蛐,蝈蝈那是更费力的,即讲究种类还讲求温度和食物,养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