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雕刻艺术:奢华并非唯一,日常同样精彩

发表时间: 2023-03-09 10:54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曾如此说:“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适宜。”这也许便代表了一般人心目中可亲近的日常美学。


寿山石作品正渐渐从非日常空间转移到日常空间中。所谓日常,便需眼观手触,日日可见。走进人们的生活,是寿山石创作一个难以绕开的方向。

翁祖辉作《古砚》雅玩 寿山石(汶洋)

于是这一代青年雕刻师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改变。从壮丽隆重的宏大气象,到小巧清逸的返璞归真,这其中是时代与个人审美风气的变化。


寿山石资源的缩减是首先使得青年一代寻求转变的重要原因。随着开采量下降,往日的大型石雕不再常见,寿山石本身具备的小而美、小而巧的特质日益凸显。雕刻师们转而发挥以小见大之长,倾向于多写意、少写实。

陈武作《悟道》方章 寿山石(汶洋)

由此便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审美风气的转向,即从意旨硕大到精致幽微的趣味的转折。比起意识形态,如今的青年雕刻师们更加注重个人心态,比起宏大的观念,他们也更注重自我审美的阐发。


寿山石雕刻逐渐向内敛藏,对于田园颂歌与文人雅趣的追求首当其冲又复归于人们的视野,无不显示出向内的,走向日常的精神通道就此打开。

邱雁芳作《锦鸡》章 寿山石(芙蓉)

事实上,从清代至民初,在缙绅文人们的寿山石收藏中,也可以发现藏石人对于实用之理与玩赏之趣的并重。


这点在印章上尤其一目了然。使用章印就像古代的朋友圈,大到人生感悟,小到每日心情,皆可抒发。既深得传统文人玩物妙趣,又承接了现代“生活美学”内涵。

袁德春作《美意延年》章 寿山石(芙蓉)

所谓习古而不媚俗,与从前的重器大件相比,青年雕刻家们也创作了更多的形微体轻,可供日用的文房雅玩。


山水、薄意、文人气质,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形式,正在重新以以少胜多,删繁就简的方式呈现。


作为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的创作思维及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整个传统文化所形塑出的题材,既是根深蒂固的底蕴,也难以超脱的因素。

林敬华作《夸父追日》雅玩 寿山石(芙蓉)

而寿山石雕若想进入当代美术领域,唯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毕竟石头如不能进入我们的日常,需要我们小心翼翼,敬之供之,则失去一分真味。


用物而不用于物,而不役使于物,才是真正的爱物之人所追求的。


未来,在青年一代雕刻艺术的创意转型上,想必也会有更多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多生命意识的感悟。寿山石作品才能真正成为承载精英文化的收藏标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