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的起源:我所理解的黄色是什么颜色

发表时间: 2021-01-08 17:47

话说,这六大茶类啊,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正式正名,却是由来已久。

绿茶作为老大哥,在唐朝时就有了“蒸青团茶”的记载。

紧随其后的“黄茶”在公元7世纪也开始冒头,但是,现行黄茶的生产加工工艺,却是公元1570年前后才形成的。

哎!看到这里估计各位看官要觉得不大对劲了吧,公元7世纪到公元1570年,这黄茶是干什么去了?怎么样的磨磨蹭蹭也不至于要八百多年吧???而且这八百年前的黄茶是个什么黄?

其实,最初的黄茶,生来就是黄茶....


没错,与生俱来的“黄袍加身”,一生荣耀。

经常出没在唐朝各大诗人诗中,例如享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是黄茶。

但是它们叫黄茶只是因为它们“长得黄”,在还没采摘下来时的芽叶就是自然发黄的,才由此得名“黄茶”。本来也算名副其实。但是没办法,其他五大茶类可不是这样简单划分的,于是,黄茶的一身黄袍变成一身尴尬。

说来跟现在的那个真绿茶·安吉白茶倒是颇为相似。


宋时古人有云:丹荔黄甘北苑茶,劳君诱我向天涯。

这时的黄茶依旧是指长得黄的茶。

时光飞逝,岁月流淌,那黄茶又是如何由“长得黄所以叫黄茶”发展到根据加工和发酵程度划分“黄茶类”的,这八百年又是怎么“磨蹭”掉的?

原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绿茶在加工时,包括鲜叶杀青后没有及时揉捻;或者揉捻后不及时进行解块干燥;又或者杀青温度低了,时间长了,堆积久了等等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黄变。

这些在绿茶里算是工艺缺陷的问题,才是黄茶成功上位的开始。

现在的黄茶,是加工出来的。

现在的黄茶基础加工是鲜叶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出来的。哎!那不是听着跟绿茶相去不远,不就多个“闷黄”而已,四舍五入不就是一样吗?

那区别可就大了,四舍五入不了。黄茶加工工艺关键正正就是在“闷黄”这一步,这是决定黄茶“黄汤黄叶”的关键工艺,也是黄茶作为六大茶类的“立身之本”,怎么能四舍五入没有了?

据载,黄茶的全套加工工艺有凭有据有记载的是在1570年左右那会形成的,黄茶类中产量最高的条形黄茶之一黄大茶就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

作为老三的黑茶,“黑茶”二字,最早载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

呃....出现在唐朝的“黄茶”尴尬了,感觉的确是黄茶占便宜了。这是历史记载并且流传至今的,事实如何却未可知。

至于黄茶的加工工艺如何?“闷黄”又是怎么一种闷法?

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