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直播间大师代工壶与电商骗局:紫砂壶市场的真实面目

发表时间: 2023-11-18 13:34

近年来,紫砂壶在直播间火爆带货,但随之而来的,是退货率飙升和“割韭菜”现象层出不穷。探究其中原因,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反映了紫砂产业从业者们正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名家大师代工壶泛滥的背后

王锤是宜兴本地的老紫砂玩家,他表示,现在直播间里最值得警惕的,就是各种冒牌的“大师代工壶”。

事实上,真正的大师们每年的作品量极为有限,基本上都是预订一空,不太可能大量流入直播间销售。但一些商家会利用大师的名头,进行虚假宣传。

“具体做法就是找当地的小作坊代工,然后打上大师的印章或者标注‘某大师监制’来销售,”王锤说,“消费者难以区分真假,以为买到大师作品,其实只是小作坊的仿制品,这样商家就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利了。”

事实上,这种“冒牌大师壶”的现象在业内颇为常见。由于大师作品稀少且价格高昂,消费者的购买门槛较高,而直播间的低价促销正好触发了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些不道德的商家就利用这一心理,通过各类手段冒充“大师壶”进行销售。

除了直接盗用大师名头,一些商家还通过层层代工来制造大师壶的假象。比如,某大师的徒弟,再传给自己的学生,最后流入直播间销售。其过程藏着太多信息不对称,令消费者难以判断真伪。

“这种假大师壶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制作工艺参差不齐,品质堪忧,与实际大师作品差异巨大,”王锤指出,“结果消费者收到货发现不符预期,就选择退货,这也是导致直播间高退货的原因之一。”

二、商家的各种套路玩法

除了冒充“大师代工”,一些不规范商家还会使用其他各种套路,制造业内“坑爹”现象,导致消费者被割韭菜。

宜兴本地的张先生就爆料了他所接触到的几类典型套路:

套路一,故意捏造珍稀老料。有些商家会焗造矿山已经枯竭等说法,声称用的是“绝版老料”,实则可能是普通的台地料或化工料。

套路二,虚报树龄。不少商家会声称茶料来自百年古树,但实际上可能是十几二十年的茶树采摘的茶叶。

套路三,机车冒充手工。通过机器批量生产的机车壶,会在外面刮一层,然后冒充手工壶进行销售。

套路四,代工冒充大师。前面提到的各种冒充“大师代工壶”的套路手段。

套路五,不同壶不同价。有的商家会把同一批次的壶,根据颜色深浅等微小差异,标不同的价格,制造稀缺感和高档感。

张先生表示,这些套路手段使得直播间的紫砂壶颇具投机色彩,真正的好壶不多,消费者需要谨慎识货。否则,购入的所谓“精品”,最后只能成为“割韭菜”的受害者。

三、直播电商冲击传统模式

在紫砂老玩家王锤看来,这些乱象也与直播电商的兴起直接相关。

“以前大家还是到宜兴本地购买,通过与作者或卖家当面交流,能够确保真假,”王锤说,“现在全靠网购,距离感缺失,信息不对等严重,老客户被‘坑’的情况屡见不鲜。”

的确,传统的线下采购模式,消费者可以亲临产地,通过多方比较、详细询问,对所购商品的真伪有直接的判断。但网络购物带来的距离阻隔,让判断真伪变得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直播带货的推销方式也加剧了消费者的冲动购买心理,许多用户都是一听主播的口头承诺,就直接下单购买,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把控。

“我觉得老客户倒不是那么容易上当,但是直播间吸引了大批新用户,这些首次接触紫砂的新手,比较容易被花言巧语误导,”王锤分析道。

正是这群初涉紫砂的新手用户,成为各类套路的主要“割韭菜”对象。许多老商家都表示,靠新用户续命是他们的主要盈利方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直播电商的推动,虽然扩大了紫砂市场,但同时也加剧了产业乱象,传统的品质判断与口碑积累等机制正在被逐步打破和改写。

四、如何规范现状?

面对直播间泛滥的各类乱象,业内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更为严格的管理政策。

比如实施真假识别认证,所有进入直播间销售的紫砂茶具,必须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的真伪鉴定,获取证书及标识后方可销售。

同时,平台也应加强口碑机制建设,消费者可以对购入商品进行真实口碑评价,供后续用户参考。并根据商品的真实好评率,实施信誉评级制度,让信誉差的商家难以在平台生存。

此外,平台应对主播推销语言进行约束,不得使用欺诈性、误导性词汇,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对于违规的商家和主播,要及时予以警示乃至下架处理,而不是靠用户举报才慢慢处理。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使直播间销售回归理性,产品回归质量,用户购买才能更加放心,否则难逃“割韭菜”之嫌。这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平台自身以及业内协会的通力合作,才能改善当下直播间存在的各类乱象现状。

对消费者来说,提高自我识货能力,理性消费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这才能避免成为各类套路的受害者,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温馨提示】本文中的配图为手工紫砂壶,敬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