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的微型砚台精选

发表时间: 2024-04-16 07:30

昨天,有朋友留言问我,你收藏的“宝贝”,能够变现赚钱吗?实话实话,文人真没考虑过这个。自己玩收藏三十多年,一直是只买不卖,往大了说,收藏的意图就在传承文化,把古人留给我们的好东西传承下去,最后的归属是博物馆,自己其实就是在做公益。往小了说,收藏就是个人的一种爱好,就是自己想玩,自己玩高兴了就好。

当然,玩也要玩出点名堂。前面,文人展示了自己收藏的部分唐代砚台,有兄弟“得陇望蜀”,还想看看文人收藏的宋砚。文人回答,没问题,那个更多,等哪天有空了,文人也可以集中秀一秀。不单宋砚,历朝历代的砚台,文人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发一批。但是,问题是东西太多,放得也分散,真不好归集。今天一看,手边正好有一堆子自己经常把玩的微型砚,这个不多见,今天就集中秀秀这个吧。为便于大家全面了解微型砚,今天行文会啰嗦一些。希望你有耐心看完。这样的东西,别处不多见,也没人会像文人一样认真研究这个。看完了,文人保准你不会觉得吃亏。

砚的基本用途就是磨墨写字,故大小适度就好。所见古砚,多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出头,因这个尺度之砚,制墨足够书写,同时又方便移动、洗涤。当然,也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偶尔能够看到尺度到三、四十厘米的古砚,这个,是写大字用。但还有更大的。江西余江一古寺中有一方号称唐代遗物的巨砚,长77厘米、重百余公斤。仅从所见资料推断,个看应为宋砚,色类吉石,应是宋人在修建寺庙时专为书写寺庙的大匾所特造。扬州博物馆还藏有一尺度更大的端砚,通长达95厘米,系清代名宦阮元的家藏遗物。该砚造型硕大、选石优良、书法工整、刻工精熟,真可谓古砚中的绝品。

不过,再能折腾的古人,也比不过今人。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与民力的增强,能工巧匠们所制巨砚的尺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各砚石的原产地,纷纷争奇斗“砚”,大放卫星。连号称素无大材的端石,也有“大师”造出了四五米长的鸿篇巨制。最新的记录是一方易水石砚,重量达60吨,尺幅近17米。如此大体量的作品,别说是砚台,就是一件雕塑,放在广场上也足够霸气!估计要不了几年,巨砚的记录还会被不断刷新。

陋室逼仄,装不下如许大砚。但说到小砚,就可以尽数“家珍”了。这些年收藏砚台,见小砚甚伙,觉得有意思,也收了好几十枚。这类仅仅几厘米的小砚,行内一般统称为微型砚或袖珍砚。除极少的精品外,微型砚的市价一般不高。但是,尺度虽小,功能却一样不少,且年代从古到今,样式五花八门,材质应有尽有,也同样浓缩了砚史发展的精华,是很值得收藏与研究的。今天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依据己之所藏对微型砚进行一简单梳理。梳理围绕分类来展开。


第一类微型砚,属于古人的实用砚。首先声明,这里说的还不是普通的行囊砚。文人士子外出游学要吟诗作赋;商旅出行要随时记账,都需要用砚。而普通砚台尺度较大,不便携带,于是,行囊砚就应运而生。与居家用砚相比,行囊砚通常更为轻巧。但是,绝大多数的行囊砚还算不得微型砚。因为尺度过小,就难以满足较长时间的书写需要。同时,文人外出游学多是负书担橐,商人出行也是货担、骡马随行,砚台稍大一点也没关系。古砚中我们常见有尺寸在十三、四公分但却极其轻薄者,就是行囊砚的主流尺度。而这个尺度的行囊砚,显然还不算微型砚。

但是,实用砚中,确实也有不少随身携带、尺度极小、供救急使用的微型砚。最著名的就是“靴砚”。 “靴砚”的名称来自于朝官们的称呼。朝官们上朝前,有事上奏,往往是事先在家写好奏折。但是,在上朝路上,免不得还常有新的想法冒出,需随时修改奏折,所以,官员们通常都随身携带着一套微型笔、砚。其中的砚台,就被称为“靴砚”。刘锡荣先生在《 荣斋随笔•清赏篇 》中对“靴砚”作了详细的记载,还展示了实物:大不过寸许,装在铜盒内,还有一支装在铜管里的微型笔配套,两者以铜链连为一体,仿佛今天的钥匙串。不过,靴砚的使用方式不是现场磨墨,而是在墨池中预先置放了饱含墨汁的棉球,到时蘸墨即可书写,砚面只舔笔,故靴砚之墨池,往往较一般微型砚要深大一些。

望文生义,“靴砚”通常被解读为因其常被官员们放进朝靴内携带而得名。其实,此说大谬。官员朝靴,并未设计有专门的置物空间,所以靴砚哪怕再小,放进朝靴后,也会硌脚,对行走产生影响。同时,完整的靴砚,多带有链条,明显也不似要放进靴内,而是要悬挂携带的。所以,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仅仅只是为形容其尺度极小、小到放进靴子也不影响走路,这类砚才被称之为“靴砚”。

配带链条、以悬挂的方式携砚,并不是官员们的首创。智慧来自民间。事实上,在民间早就普遍使用着一种大小与形制与“子冈牌”相若、带有穿孔的微型砚。之所以打孔,就是为了穿绳,挂于腰间,随身携带以便应急,应对不时之需。民间的这种微型砚,本就没考虑要放进靴内携带,自然不能叫“靴砚”。今人一般称为“穿系砚”。这类微型砚并不少见,尤其明代多见。本人藏品中也有一枚明代穿系端砚,长不过8厘米,可作一个标本看。

文人实用的微型砚中,还有更多的既不打孔、也不带链。古人随身收纳物品,斯文之人多置袖内,所以,用“袖珍砚”来统称这类微砚,真的名副其实。微型砚虽小,但文人士子们同样宝爱。有一位名叫均怡的砚友曾经在网络上交流:“曾收有一枚寒酸的小砚,背后却刻着‘永不借’三字,真是敝帚自珍。还有一枚更差的砚,背后却刻着‘状元’二字,可以知道这位寒士前面的路有多崎岖。”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清代中后期,各种便携的实用小砚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赶走它们的,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现代钢笔,而是一种比钢笔更原始的近代文具:墨盒。

下面的几枚,基本都是宋代的微型便携砚。材质基本上都是澄泥。最后一枚稍晚,到明代,乃一枚洮河砚。





第二类微型砚是把玩砚。把玩砚也是文人用的,但主要不是实用,而是供欣赏、把玩。微型把玩砚的历史同样悠久,至少宋代已有这种微型把玩砚。大诗人陆游作有一首题目怪怪的诗:《桐江哲上人以端砚遗子聿才寸余而质甚奇天将》,就记载了一枚微型端砚:长只寸许,材质奇特,连陆游也感到神奇。这应该就是文人对把玩砚的首次记载。个人藏品中有一枚宋歙石古琴砚,比陆游所记尺寸稍大,但亦可“掌握”,尺度为5×11.6厘米。材质为黑龙尾歙石,以指弹之,“铛铛”有钟罄之声。堂作履形,两小方足,最奇之处在砚面有天然银线如铉,材质、造型、工艺皆很有宋砚特征。

把玩砚中也有尺寸较大者,如米芾记录的砚山,还有明清的平板端砚,其观赏性均大于实用性。但是,微型砚却是把玩砚中数量最多、特征最明显的。那么,如何将微型把玩砚从其它微型砚中区分出来呢?看质看工看装饰。把玩砚一般材质非常特别、做工非常精致、包装配盒非常讲究。所藏清代双色端石雕荷塘清趣微型砚就是非常典型的把玩砚,该砚最后面专门展示,这里另举两枚。

一枚是清代稍晚或者说民国的笸箩纹端石微型把玩砚。长8.2厘米,极宽5厘米,极高0.8厘米。砚石上布满青花、火捺、鱼脑冻等石品,为上好的老坑端石。砚侧与砚底刻笸箩纹,刀工相当之不俗。




另一枚是民国或者更晚一些金星歙石椭圆微型把玩砚,配青铜盒。小砚的尺寸为6.8×5.3×1.5厘米。研面有金星以及银丝等石品,雕工简约。最重要的所配龟形青铜砚盒极其考究,本身就是一件文玩佳品。个人认为,该青铜砚盒远早于砚台,系唐代旧物,砚石为后来精心配制。(注,砚盒不知道放哪里了,找不出来了。)



第三类微型砚是画眉砚。这类微型砚是闺阁砚中专供女性化妆用的,故又称黛砚。汉代就有“张敞画眉”的故事,以至后人还闹出笑话:见出土的西汉砚板尺寸不大,就认其画眉砚,还名之为“黛板”。

与画眉砚关系紧密的,有一首著名的唐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而这首充满打情骂俏趣味的诗,居然是朱庆馀专门写给另一位大老爷们张籍的。原来,唐代科举考试前有“行卷”之风,朱庆馀问妆之意,目的在与当时大名鼎鼎的张籍套近乎,顺便问问这次科考有戏没戏。没想到张大人也很幽默,居然回了一首同样风格的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张籍真是慧眼识英雄,朱后面果然高中!

画眉砚一般均小而轻薄。但女子使用的闺阁砚中,也确有与一般用砚尺度相差无几的。如《兰千山馆砚谱》所载宋李清照闺阁砚、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明马湘兰肖像端砚,尺度都不小。也难怪,她们皆能诗善画,其砚绝不止用于画眉,尺寸稍大也理所当然。而一般的闺阁砚,总体就要秀气些。谢明先生在《谢明谈古端砚》一书中例举的闺阁砚,尺寸多在12—14厘米。专用的画眉砚还更小一些,有不少就是微型砚。著名的如叶小鸾“疏香阁”眉子砚,首次出现在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梁有诗云:“一握端溪玉不如,在休想象画眉时”,显然大不盈握。而谢明先生收藏的“二乔”款白端砚,尺寸也只有8.4×4.9厘米。

微型画眉砚的辨识,主要从图案题材与砚材等方面进行区分。举两枚明显是画眉的微型砚,就能明白。一枚是明代的白端微砚。尺度仅有5×3.5厘米,是我收藏的微砚中最小的。该砚面宽底窄,还有宋砚遗风,也有明显使用痕迹。白石端砚的主要用途是研朱作画或磨墨画眉。这个尺度的微型砚,用于研朱显然太小,只能画眉。注意,砚岗上雕有一动物,有人说是狮子,其实仔细看,是一獾狗。明清玉雕中多有次图案,取欢悦之意。女为悦己者容哦 ,雕在画眉砚上,倒也非常恰当、贴切 。


另一枚为清代鸳鸯和合红丝微型砚。8×5.8厘米,大致呈三角形。砚面雕荷叶、荷花,主景为鸳鸯戏水图。当为新婚女子所用。雕刻明显是清代工,且为红丝石制就,亦算难得。


第四类也是最后一类的微型砚是冥砚或称明砚,也就是陪葬用砚。古人讲究“侍死如侍生”,逝者生前所用之物,包括砚台,死后也要入土归葬。譬如,著名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就陪葬有两方砚。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看到各朝代古砚的出土标准器,还真是拜先人们的葬制制度所赐。以逝者生前的实用砚陪葬,多数朝代是原物入土。唯南、北两宋,习惯敲去砚之一足或则削去砚首,以别阴阳。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生前都使用砚台,所以,为了让死者显得有文化,就出现了专制冥砚陪葬的情况。尤其到了宋代,以冥砚陪葬的风气非常只盛。我们现在所见的宋代歙砚,其形制较小、石质粗糙、制作粗率者,多是冥砚。岭南的客家人,有以砚入葬安葬男性的基本葬俗,故出土的岭南男性墓葬中,多随葬有冥砚。收藏中要注意将冥砚与实用砚进行区分,两者在材质、工艺上都差异很大。

既然冥砚本身只是做做样子,意思意思,有的就制作得特别小,也属于微型砚,只不过与一般微型砚在使用者上幽明有别罢了。曾在西安一古玩店内见一唐代陶制箕形冥砚,大不盈寸,工艺也很不错。可老板开口要价五千,只能敬而远之。闽南等地多见宋、明影青瓷冥砚,我处亦藏有几枚,尺寸基本在八、九公分之间,也算微型砚,聊附几枚于此。第一枚应可到宋,其余两枚的年代也就到明,也算是真正的“明砚”。(注,写好想配图,结果东西不知道放哪里了,暂时找不到了,缺图片)。

下面这些,大家自己归类吧。


最后这一枚,是自己最喜欢的一枚清代双色端石把玩砚。砚面雕刻的是“荷塘清趣”图,工艺及其精湛,方寸之间有大世界,当为大师之作,且原带紫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