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鉴赏家分享:新手入门必备的观赏石知识

发表时间: 2018-10-19 11:50

鉴与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多鉴少赏、则不博广,赏而不鉴,则流于俗浅。赏而含味品趣,得性之陶冶,鉴而评析穷理,得意之真谛。感官心智,内外融通,二者不可偏废。关于灵璧奇石的鉴别首先要全貌审视,从其整体造型、本质结构、姿势、质地、方位等,确定优劣,进而鉴赏,鉴赏其姿采、神情、花色、肌理、纹络、风格之美,然后再进一步体会其精神、意蕴、性灵、韵致之意象。

大自然形成的观赏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内涵等,是创定鉴评标准的物质依据。深入

理解和处理好正确的指导思想与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机关系,是创定鉴评标准的关键。建立符合当代雅俗共赏、综合性科学发展的赏石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赏石观是创定鉴评标准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灵壁奇石分类鉴别的角度,将其分为具象石、抽象石、特异石、图案石和色彩石五大类。

对灵壁具象石的鉴别要求:灵璧奇石中的具象石的形状更接近于写实。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景观石和形象石两类。

1.景观石

灵壁奇石中的景观石,它是大自然景观的浓缩,最能体现“咫尺千里”的境界,也最富有诗情画意,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自然景观石本身还可以分许多不同的形态,其中山景石是最主要的一类。 山景石与传统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水画是透过笔墨来渲染山水中雄秀奇拔的气势,而山景石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化的山水景观。山景石依照自然景观还可以分为以下12个小类。

孤峰。是单一山峰状的石头,或称独立峰、孤山。整体山形高耸峻拔,坡度陡峭。

双峰。两峰相连,有主副之分,有高低层次,更富动感。

远山。山体有主峰、副峰、后峰,有起伏的棱线相连。理想的远山景,是平面形状如月眉般,正而略有弯山,两端稍微向前突出。远山以外廓的线条美为主,山麓部分的石肌变化并非重点。它是景观石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欣赏山的气势和韵律感。

近山。因近距离取景,山麓部分应有较明显的变化,这样才能联想山坡、小径、洞窟等景象。近山从山顶到山脚有距离感者为上。

叠峰。宛如几重山峰重叠,连绵不断。山峰大小不一,尖钝不同,山峰间距离适当。王守谦《灵壁石考》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有一“灵壁研山”,共有36峰,峰洞相连,错落有致,后为传世之宝。

剑山。主峰以具有突兀冲天,似倚天之剑的造型为特色,以险峻的景象取胜。

仙境。立意于神仙的传说,联想其修道的场所,在远离世俗的险峻峭壁之中,逸出神秘和梦幻。以陡峭立石为宜,在似乎高耸入云的平台上,又有起伏的山峦、深邃的岩穴,体现了逍遥而幽玄的韵味。

悬崖。虽以险兀为胜,但整个石体仍应给人稳定感,上端的突出部分形似长长的跳台,基本保持水平,万万不可下垂或者转向。

瀑布。瀑布石分为远瀑布、近瀑布及丝瀑布(山泉)。有的从山顶向下降落。有的从山腰向下降落,以上窄下宽,倾斜飞动态势为佳。

洞窟、洞门。巨岩下突然凹进圆洞,且靠近底部,似乎深不可测,称之洞窟。以难以窥探洞窟全貌者为佳。前后贯通称为洞门,左右及顶部以机犷厚重者为佳。

湖沼。湖沼的四周有山围绕或背后有山,两侧由隆起的地形所围,若有溪谷、瀑布景象相辅更佳。湖沼景石起码由两种景观组合而成,所以颇为难得。

岩石。突兀的奇岩,底部稳重,石肌嶙峋,富于变化。理想的自然景观石应注重力的走势。凡符合力学原理的自然景观石容易让人产生安全稳定感。相反,走势悖于常理,会产生视角上的不稳定感,从而引发心理上的不快。体现在山景石上,有以下六点是较为犯忌的。

正面山景连绵起伏,体势优美,峰背却过于陡峭,成绝壁状失之于自然。

左右两端力势向后弯。向前弯与向后弯不仅在视角上的表现截然不同,而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向前弯拢隐含能敛财,向后弯曲则表示散财。山头部分向后倾斜,丧失气势。

主峰与次峰、副峰比例不能相差过大,走势零乱,一般7:5:3的比例最佳,也符合数学上的“黄金分割定律”。

副峰比主峰形象更生动,产生了喧宾夺主的情形。

山腰至山麓部分过于肥厚臃肿,产生一种拖沓的感觉。

2.形象石

灵壁奇石中的形象石,以自然石来模仿宇宙间各种形象,题材广泛。这是因为灵璧石本身的形状可能与某物相似,虽通真程度不一,但通过联想可会然于心,越看越像,百看不厌。形象石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物石、动物石、静物石。

人物石。多是从石头的形状通过联想人们所熟悉的神仙、佛像、伟人、诗人,名人等形象,有的人物石还能体现武士的刚猛、丽人婀娜多姿的温柔和顽童的调皮活泼等。例如灵璧奇石“岳母教子”、“钟馗神威”。

动物石。表现动物形象的石头,以有动感者为上,如吼狮、翔鹰、游龙、奔兔等,或以表现它们的憨态,逗人。例如灵璧奇石“企鹅”、 “灵龟”、“独角兽”等。

静物石。表现植物和器物的形象石。植物如古木修竹、葫芦瓜果、荷花灵芝等,器物最好是那些具有古朴意味的用具,如水钵、茗碗、茶罐、古陶等。

形象石系天工巧作,美妙天成,故难免有石不达意之处,但我们应尊重大自然的神工创作,切忌人工雕凿或研磨修饰。如有人为,适得其反,大失原有天趣而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