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68岁竹刻大师以刀代笔,雕刻出赵孟頫的艺术梦

发表时间: 2023-03-13 11:07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如果用竹刻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是怎样的奇景?

浙江,有一位竹刻大师杨新泉在做这件事,他要用以刀代笔的方式,为子孙后代“植”下一份艺术梦。走进湖州市吴兴区湖城莲花庄路,有一个六七平方米的“一泉斋”工作室,杨新泉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创作。

长长短短的刻刀整齐地摆放在老式木质写字台上,10元钱淘来的放大镜挂在一盏褪色的老式台灯上,钨丝灯泡的橘黄色灯光下,拿着刻刀的手在竹板上一刀一刀细致雕刻着。这里是非遗传承人杨新泉的“造梦场”,今年68岁的他从事竹刻艺术创作研究已逾40年。

创作中的杨新泉。

潜心竹刻 别出心裁更出彩

“我是真不会说话,这张嘴长在我身上是享福的,这双手却是来吃苦的。”自觉不善言辞的杨新泉,就是这双手的主人,更是打算跟刻刀过一辈子的人。

杨新泉每一天都从刀刻上开始。透过放大镜,竹板在他手中不停变换角度,刀尖在光滑的竹片上游走,轻重缓急一如毛笔在宣纸上自由挥洒。对他来说,在竹板上刻字,似乎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意韵。

杨新泉每一天都从刀刻上开始。

40年前,杨新泉偶然看到一块古时的竹制臂搁,就犹如发现新大陆般一发不可收拾。尝试竹刻初期,月牙刀用起来不顺手,他就自己锯掉一个角,又找来钢条打磨,插在劈开的废旧笔杆上,成为了他独创的刻刀。此后,他就开始没日没夜地刻,王羲之的《兰亭序》刻了几百遍,刻掉的刀不计其数,直至在竹板上熟练“写”字。

“我好像就是为竹刻而生的。”杨新泉说。在实践中,他独创双刀交汇刻法,融“刀、笔、书”三法合一,“以刀代笔”,直接“用刀临帖”,运笔施刀行云流水,流畅豪放。对于竹板制作,他更颇有心得,新竹须存放2年以上,经石灰泡煮,晾干刮皮,由粗到细打磨,直至抛光。如因竹纤维“飞刀”影响了1个笔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重新开始。

如此坚持成就了他无数难得的作品和一个个荣誉——“湖州工匠”“南太湖特支计划传统领军人才”“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等。凭借竹雕作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他在法国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捧回金奖。

醉心非遗 热心教授做公益

执着于竹刻艺术,杨新泉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与清贫。他白天泡在工作室,晚上又钻进房间,全神贯注于灯下,往往一刻就是一宿。长期伏案创作导致他视力下降、颈椎疼痛,妻子心疼地劝他安享清福,但他却始终放不下刻刀,依然执着刻画着心中的梦想,希望潜心创作一批好作品,让更多人领略到竹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杨新泉给孩子们传授竹刻技艺。

他经常受邀到湖笔博物馆和文苑小学,讲解善琏湖笔制笔流程中的刻字工序,并在毛笔上亲自演示自己独到的蹩刀和挺刀双刀交汇刻法,为大家传授竹刻技艺。多年来,他免费带出许多徒弟,还和徒弟一起参加中国湖笔博物馆组织的公益活动,不遗余力地将这项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虽已古稀之年,他还有一个梦想:“我打算把赵孟頫书法全集都刻下来。10年时间!刻到哪是哪,总归是留给社会,我也对得起这把刀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