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隐藏的潮流:年轻人的新学说

发表时间: 2019-06-23 20:31

几年前,小子与朱农诸公偶得秒学。

初习如饮醇酒,顿觉胸荡层云,耳目辽阔,令人陶醉,细究则意象参差,瞬息万变,方感其博大雄浑,莫可铭辩,乃束之高阁,而为人事所累也。

近读宋词,似有所悟,试以秒学度之,则如暗夜行灯山,豁然开朗焉。始觉其于习秒有益,不敢专美,乃作拙文,供诸君一笑。

1

第一个出场的秒学大师是张泌。

张泌是五代后蜀人,本不应归入本文,但其地位特殊,不仅是首部词集《花间集》的主要作者之一,更为后世词人开创了轻松、质朴、活泼的风格。

特别是,在他的词中,经常可窥见秒学的闪光。何以见得?先看一词: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浣溪沙》

说一天傍晚,偷偷尾随香车(女人坐的马车)进入凤城,这时候起风了,东风就掀开了车上的帘子,女子探出头来“慢回娇眼”,一脸灿烂的微笑。可是只这样跟着,毕竟不能搭话、互通消息啊,于是,就假装自己喝醉了,跟得更紧,“随行”嘛,结果就隐约听到车内女子在骂自己“太狂生”。看,写的多生动、传神,秒得又是何其畅快、自在。

张泌果然是秒学高手,还有一首:

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晴蜓。

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江城子》

相比前一首,这首就更进一步了。说的是在浣花溪边看到美女(卿卿),模样那个俊啊(眼波明,黛眉轻),打扮的也是英姿飒爽(绿云高绾,金簇小晴蜓)。他的一颗闷骚心就按耐不住了,凑上前去问:美女,能陪你不(来得么)?对方当然拒绝了(莫多情)。但请注意,这句话是“和笑道”,虽然说你别多情了,但是笑着回的,一脸的娇艳,冥冥中让人感到还有一份情意在那儿。

小子每读至此都拍案叫绝。这位仁兄作为花间派代表人物,留下不少艳词,那秒的叫一个酣畅淋漓。“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这厮的名句,就直接做了首部词集的名字《花间集》。当然,他也只是其中之一,这时期的秒学大师还有不少,诸如韦庄、欧阳炯等,不多叙。

单说由张泌一派开创的词风,到了宋代初年就深深影响了一批墨客骚人,比如晏殊、欧阳修等人。何以见得,他们也是秒学大师呢?

试举一例。就拿晏殊来说吧,先看其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

这里为何连录三词?有个讲究。

古人做诗词,喜欢组合着搞,有组诗,就有组词。有些组词是毫无关联的,可以拆开单篇读,有些则相互关联,非通读不可会其意。话说回来,即便关联不大的组词,放在一起揣摩、把玩,亦是有不同韵味。

相比于张泌,毕竟时代不同了,晏殊还是有一些高远之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尚停留在祝酒、伤春之际,下一句就大开大合了。“夕阳西下几时回”,感叹时光的流逝,引申为世间万物的不可把握,及其一去不回、不可恒久远的嗟叹,思力运筹何其渺远哉。但很快就拉回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镜头一下子就切回眼前,但韶华易逝的情怀还是一脉相承。

这时候,秒学闪光了,“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喧哗(一曲新词酒一杯)与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之余,是对于人事无尽的思索。秒的好缠绵,用语浅显易懂,可读来余音绕梁啊。

“一场春梦日西斜”、“满目山河空念远”,这些名句只有靠大家细细体会了,实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大体来说,这一类词人,多伤时感春之作,尚处于宋词发展的幼稚时期,像晏殊、欧阳修这类的大师,只把词作为消遣而已,他们真正的精神寄托,还在于诗赋文。

其词风格清秀、淳朴,用语高洁、典雅,或伤春、思亲,或闺怨、遣怀,目之所见、耳之所听、心之所系,皆可入词,颇有“无时不有、不时不在”之境界,故为秒学第一境。

2

什么(呐喊般的惊叹)!你把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仅仅列为秒学三境的第一境,那么请问:谁敢担当第二境主将?

小子就只有祭出最最喜爱的词中高人——白石。什么(又是一声惊叹)!姜夔?就那个瘦弱书生,整日介哭哭啼啼的,写的词连王国维老先生都不敢恭维,“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就他,配么?列位别急,容小子慢慢道来。还是先看其词: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鹧鸪天·元夕不出》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凄凄。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鹧鸪天·十六夜出》

又是组词。虽然,作为南宋词的大家,老姜的名作还着实不少。其他的不说,就单是一首《扬州慢》,已惊却后人无数。但既谈秒学,就非这组词不可。

其中有一段故事,老姜做此词时大概也四五十岁了,名满天下,但仍身世飘零,走到哪家算哪家。他年少时曾有一段“合肥情事”。

当时,他客居合肥,曾与两位歌妓姐妹相好,彼此之间情深意厚,说不定还与其中一位暗中互托终身。怎奈世事弄人,老姜为生活所迫离开合肥,再也没了此二人音讯,最终还是天各一方。就为段情事,老姜后来写了不少诗词纪念,这组词即是其中之一。

这组词是有先后顺序的,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后写的。仅看标题,就能体会到老姜触景伤情,一会儿出去一会儿又不出去的婉转曲折之情。我们单看第三首《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合肥的水默默东流,从没有停留的时候,想起了合肥姐妹,“当初不合种相思”,现在的思念之情如此痛苦、难熬,当初就不该生情了。

题为“元夕有所梦”,就是说他老姜昨晚做梦了,做什么梦了,当然是梦到合肥女了,“梦中未必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是说我现在只能在画里看到她,可梦中的见面却比这画更悲哀,因为画可以长久留存,可梦呢?转瞬即逝啊,正做着梦,就被山鸟吵醒了。

正月十五,早春时节,草木还没有绿,我的双鬓已经白了。遥想当初分别时,是何其悲痛,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分别就了,这痛就渐渐淡了。可每年点着红莲灯的时候,也就是元夕,我在怀念她,想必她也会想起我吧,“两处沉吟各自知”。

千转百回的衷肠,被他写的多么沉郁幽绵、空灵含蓄,所谓无限感慨,尽在渺远处。难怪宋人张炎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而沈义夫则赞姜词“清劲知音”。其他三首,“看了游人缓缓归”、“卧听邻娃笑语归”、“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无不清空骚雅,引人遐思。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把他抬上第二境的高度,那么这年冬天,老姜就终于放大招了。他踏雪访石湖,在人家家里住了月余,想必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刚好范成大也是词人,老姜思来想去,新度两曲,供石湖把玩。

这就是“一剑封喉”的两首词:《暗香》、《疏影》。宋词百花争艳、芳华绝代,可不知何故,小子最是喜爱此两词,人云《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窃认为对于宋词而言,《疏影》也有这份重量。

后人对《疏影》褒贬不一。有人斥其“无一语道着”(王国维),也有人推崇备至,赞其“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张炎语)。犹记多年前,小子读《疏影》,也正如王国维一样,觉得通篇就没有梅花什么事儿,虽然题为写梅,可无一梅字,所有的字词都含蓄晦涩,让人不明就里。而随着年岁稍长,再读《疏影》则有“石破天惊”之感。一天深夜,小子重读《疏影》,头一句就被深深震惊了,反复回味,不觉潸然泪下。

你道《疏影》究竟写的什么,有如此魔力?先看词: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起句就不凡。梅花里有一种叫苔梅,枝干上长满绿色青苔,所以是苔枝,缀玉,仿佛枝条上点缀着翠玉,用词多么典雅。“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说枝上有一对翠色的鸟,一方面借用典故(《类说》异人录),另一方面又暗指“合肥情事”(其在合肥离别时正值梅花盛开)。“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在客人家里相逢梅花(也可暗指忆起合肥情侣),在篱笆角落,日色已黄昏,无话可说倚靠在修竹旁(借用杜甫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梅花给昭君有什么关系呢?有关联。

唐王建《塞上咏悔》云:“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这里提昭君,正是借用该典故。“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说梅花本产自江南,被昭君带到北国,但昭君也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沙尘满天,经常就会忆起江南的好处来。于是,她的魂魄就装饰着佩环,在月夜归来,化作梅花幽独绽放。多美的意境!

那么,这朵梅花应该还记得深宫旧事吧。什么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又是借用典故:南北朝刘宋武帝时,有一个寿阳公主,一天睡眠在梅花树下,就有一朵梅落在了她的前额上,留下一朵梅花的花印,怎么洗都洗不去了。所以古代女子也常常在前额上画一个梅花作点缀,就是梅花妆。此句是说,梅花应该还记得,当寿阳公主睡觉的时候,梅花一飞,就飞到两个眉毛间的额头上了。那么,你应该爱惜梅花,不要像春风,不懂得珍爱梅花,任其飘零。怎么爱惜呢?“早与安排金屋”,借用“金屋藏娇”之典故。此句也暗指其对“合肥情事”的追悔与愧疚之情。

然而,毕竟“不管盈盈”,才导致“一片随波去”。看到梅花零落,就满腹哀怨。哀怨玉龙(一种笛子)的哀曲——梅花落。“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等到那时候(梅花都零落了),再想找幽香的梅花,已经没有真的了,只剩下窗边画幅上画的梅花了。这最末一句,写尽多少沧桑,道出多少无奈。

为什么说这首词在整个宋词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老姜不仅写的美,写的婉转曲折,还借用这么多典故,表面上无一字点明梅花,却句句都是梅花。其思力之绵远,用语之精工,试问前述词人又有几人能够媲美?但如果就读到这里,尚不足以充分发掘《疏影》的妙处来。

我最服老姜,就佩服他对文章的运筹帷幄,对词语结构的匠心安排。他在这首词里,还埋伏了一对王炸。大家回头再来看“昭君”、“胡沙”、“深宫旧事”等词,是不是另有所指?清代词人张惠言就说,此词“以二帝之愤发之”。

何以见得?宋徽宗赵佶曾有一首《眼儿媚》,内有“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句。另外,《疏影》中“胡沙”、“玉龙哀曲”与其遥相呼应,又有“深宫旧事”语,也暗含二帝被掳后的悲愤与落寞。至此,《疏影》将白石自己的情事,与家国破碎、山河凋零的感慨糅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思想内涵上的升华。

我们说秒学第二境是指什么?“无事无物,无善无恶,一切有为法,皆存乎内心。”

姜夔写梅花,看似写梅又不仅在写梅,而时时跳出梅花,借梅花来感佩家国身世之凋零、抒发绵长恒远之忧思,可谓集秒学之大成哉。难怪此词一出,即引领一代词风,此后的吴文英、王沂孙等人,无不沿着这条路最终修成了大家。

在此一境界的秒学大师已经不多。在宋人中,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黄庭坚等,也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共同组成了秒学大师第二方阵。

3

话说到这里,就有些不好再续了。

你说,姜夔、柳永、周邦彦,这些宋词扛鼎大师,也仅能区区列入秒学第二境,那谁还敢坐第三境的交椅呢?好在,我们这里是讲宋词中的秒学,而非宋词本身,这就留了一条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路。那么秒学第三境的代表词人又是哪位高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组词,大家看了有何感发?再对比前述的词作,是不是油然生出“鸠摩智遇到扫地神僧”的感慨?

不错,这正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东坡居士。姑且不论其词的造诣、精工如何,单是这份豪迈、这份高远、这份豁达的意境,又试问几人能出其右?就单凭这份意境,可以说,东坡先生已把秒学练入化境,堪称千古一人耳。

秒学第三重境界:无我无不我,而我充斥寰宇,无上欢愉,无上清冷,无上澎湃,无上寂寥。何以见得?我们来看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起句就立意高远,在感慨之中有一种洒脱,饱含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他不仅是这样的开阔、博大,而且把自己也融入到了这古今之中。所有的有志之士(风流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最终都“浪淘尽”,笔力是何等的遒劲、锐利。只这样说似乎还不足以衬托东坡

的高远,那我们看看其他人怎么写大江的。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柳永“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辛弃疾“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也都是千古名句,可与东坡的比,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总是要稍逊一筹的。

为什么说苏东坡豁达、超脱,深得秒学之妙呢?还要看他写此词的背景。他本来经过了乌台诗案,“魂飞汤火命如鸡”,几乎被处死,是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谪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思和悲慨,可人家写出来多么开阔博大的词,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是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了。这就更能凸显其旷逸襟怀。

接着说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从上句中的大场景,一下就拉回到了眼前的小景物。这种大开大合所蕴含的万千气象和绵厚笔力,着实令人叹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多么有力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再次把场景来向高远。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在铺陈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后,反观自身。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说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但我不自哀自怨,还是拿出一杯酒,把酒洒在江心,敬给江月吧。多么有气魄,秒得多豪放、超脱!

所以,苏东坡的词引领豪放派的一代词风,此后辛弃疾、岳飞、文天祥、张孝祥等等一代大师,是为其余脉。这些词人一起构成了秒学三境的方阵。

附记:《秒学五义》

1、大秒无形,小秒怡情,闷秒伤神。

2、秒,玄之又玄,莫可具述。或曰师承阳明心学,却大相径庭;或曰奉教老庄道论,又大异其趣。然,从两者生发,躬身自省,如悟则可窥一二。概而言之,秒者,发于一念,存乎一心。纳天地之精华,求万物之格致,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影无踪,倏忽一瞬,而心自畅快矣。

3、秒分五类,境界有三。见异性心向往之,发乎情止于礼;见同性仰慕之,而举止清淡若水,是为下下秒。非熟非识,偶然相遇,则一瞥惊鸿,绝尘而去,是为下秒。因爱、因恨、因怨、因缘,忽忆先前之人,则拿来秒之,秒后辄忘,是为中秒。大爱大恨,似欲似求,相忘于江湖,而寄情于山水,则可瞬秒万物,不伤身、不累神,怡情,是为上秒。无爱无恨、无欲无求,发千古之幽思,感万世之情悠,则无不可秒、无可秒,是为上上秒。尝有圣言,秒本无法,止参悟耳,而境界有三。无性无色,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其一;无事无物,无善无恶,一切有为法,皆存乎内心,是为其二;无我无不我,而我充斥寰宇,无上欢愉,无上清冷,无上澎湃,无上寂寥,其三也。

4、秒虽短小,其运也长。秒者,一念之间,而威力无边,瞬息万变。或电火雷石,或裂缺霹雳,或弱柳扶风,或高峡平湖。细细研磨,则情味绵长,似坠五色仙境,似登泰山之巅,让人神往,回味无穷尽。

5、秒本无义,强而律之,则害其义。愚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