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北宋繁昌窑青白釉香炉:安徽博物院的珍贵藏品

发表时间: 2019-03-23 07:51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105字,阅读仅需3分钟~

繁昌窑位于安徽繁昌县高潮村、李村等地,是宋代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口之一。始烧于五代,毁于宋末。烧制器类有青白釉唇口碗、曲花口碗、隐圈足碟、花口碟、动物瓷枕、杯式炉、豆式炉、花口炉、镂孔炉、双系执壶、温碗、各类动物和人物塑像等。装饰技法以印花、划花、贴塑为主。目前繁昌窑经正式发掘的有两处窑址:柯家冲窑和骆冲窑。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繁昌窑青白釉瓷炉,不论是釉色、造型、还是制作工艺、装饰纹样,均反映了五代-宋代时期繁昌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批精美的青白釉香炉。

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

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高11、口径12、底径6.5厘米。侈口、深弧腹、细腰、长柄、饼足,其柄部常饰一道凸棱,便于抓握。炉膛内底常有一圆孔,青白釉泛黄,有小开片,器身饰斜直纹。

繁昌窑青白釉花口炉

繁昌窑青白釉花口炉,高9.6、口径11.7、底径6厘米。花口、圆唇外侈,四缺花口,细短柄,饼足底座,腹部压抑四条出筋,施青白釉泛黄,釉层薄。

繁昌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炉身)

繁昌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炉,仅存炉身,敛口、尖唇、深腹,折腰,饼足,器腹外壁刻划仰莲瓣纹,施青白釉泛黄,底部无釉,缺炉座。

繁昌窑青白釉杯式炉

繁昌窑青白釉杯式炉,由杯和炉座套烧而成,杯为侈口,弧壁略直,平底,圈足斜嵌在炉座内烧结,炉座为圆筒形,宽沿外撇,沿呈锯齿形,喇叭形高圈足。

繁昌窑青白釉豆式炉(炉座) 

繁昌窑青白釉豆式炉(炉座),高10、口径13.2厘米。仅存豆形炉座,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侈口,圆唇微外翻卷,上腹较直,内平底,器壁外刻划弧形线条纹,下腹斜收,并有波浪形出檐,腹以下有短而粗的柄。下部为台式座,形似一倒扣的碗,浅直腹,刚好与炉身上的柄部上下套合,喇叭形圈足外撇,炉座外围刻划短直线纹一周。通体施青白釉,有小开片。该炉的炉身藏于繁昌县博物馆,炉身造型为造型为侈口、尖唇、束颈,深圆腹,腹下部有覆莲形出檐。炉座成台阶状,柄部有一层凸棱。

繁昌窑青白釉长柄炉

这两件器物均出自繁昌老坝冲宋墓M8,出土时被当成两件器物对待,分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繁昌博物馆。繁昌窑遗址2015年发掘时,出土了与之相似的组合式炉,说明老坝冲宋墓出土的这两件器物属于同一个组合式炉,分别是炉和炉座。

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

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高17、口径12、底径14厘米。此类炉结构复杂,由炉身和炉座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六瓣莲花形炉座,器腹中空,双唇口,外唇为花瓣形口沿,内唇为短圆唇口,炉座中央束腰,下刻划仰莲瓣纹。炉身由内外层结构组成,内部为炉膛,置一长柄浅盘口豆形器。外层为圆筒扣合于一碗上,筒敞口外突沿,口沿上有十九枚乳丁,腹壁饰六个碟形和宝塔形镂孔,下沿外撇,有锯齿一周。碗为敞口,弧腹,饼足,小平底,外腹壁刻划竖条纹。炉身外层的小平底饼足碗刚好套置在腹部中空的炉座内唇上。整器施青白釉,釉层较薄,釉色泛黄。


收藏家》杂志作者:李湘 2019年2月刊《淳朴自然 清丽脱俗—安徽博物院藏北宋繁昌窑青白釉香炉赏析》(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