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的千变万化:解析与绘画技巧

发表时间: 2019-12-08 12:32

一、起手式
古画谱上说的“石分三面”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画出石的凹深凸浅、阴阳向背,不仅是画出石的正面,而且要画出石的左右上下立体感与质感。
画一块石头的顺序是:勾→皴→擦→染→点五个环节。
起手式一
勾——先勾画出主要的凸出部分。


皴——每勾一笔即带皴几笔。然后勾画石的其余部分,完成整个形态,也是勾皴结合进行。勾勒时注意不可四面围圈,如把某一部分四面围圈,会造成与其他部分截然割裂,不成整体。加皴笔并勾出漏孔。理顺皴笔并统一石纹。


擦——一面勾皴,一面侧锋擦出石纹和石纹与石的阴暗面。


染——等墨色干后,用淡墨染出石头的阴阳面。


点——染后等墨色干后,然后再从整体观察,加以适当烘染,以达到既浑成一体又层次分明的效果。


起手式二


二、水成岩、火成岩画法
画石不宜方,但也不宜圆,要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石有纹理,不可乱,但也不可以太整齐,用笔要坚挺,使人有坚硬感、重量感。


三、园林湖石画法
画石皴无定法,要根据描画石块对象来确定皴法是否符合客观对象。
1.斧劈皴
要画出石质坚硬,画时不但要线条挺健,还要掌握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2.骷髅皴
造型上要玲珑透剔,石面上要有空洞,系长年被水冲击所致,有深有浅,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的复杂结构。


3.勾皴法
可先勾出轮廓,然后用不同的墨色皴出它的阴阳面结构。


4.荷叶皴
先勾出轮廓和它的面,然后用淡墨画出荷叶般的石纹,再厾出它的块面,但在石纹旁须留出空隙,以示隆起和不致模糊一片,并在面上点出疏密大小不同的圆孔,待干后再略为渲染,以表现立体感。


5.折带皴
画时用笔稍偏,着意于笔尖,用力在毫末,皴擦时应利用笔根的变化功能,使有苍润之感觉。


6.没骨湖石
用笔蘸墨随意厾出石的大略形态,留出空白,稍干,在空白处用深墨画出大小不同的空洞,表示被湖水冲击的痕迹。


四、蛮石画法
蛮石要画出苍浑厚重感,结构明确生动稳重,适合大写意花鸟画。画时可参考吴昌硕、潘天寿、朱屺瞻的画石法。

五、松化石画法
为古松埋藏地下历史久所成之化石,可参用松干皴法,尤其应注意化石的质感。

六、柏化石画法
古柏所成之化石,可参用柏树干皴法画之。


七、昆石画法
昆石,又名昆山石,因产于昆山玉峰山而得名,历史上曾与灵璧石、英石、太湖石齐名,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石之列,石玲珑可爱,可作山石盆景和供石。


八、石钟乳画法
石灰岩溶洞中上方下垂之钟乳石,用笔宜简洁,参差有效。


九、石笋画法
圈皴的石笋,画时犹如画圈的松干,也可以用线条勾出它的结构,分几次渲染而成。
雨点的石笋,纹理为凹穴形,用雨点皴点出结构。
连体石笋,气势宏伟,连体结构紧密,注意高低参差,宜立于树丛、水边。
石笋林,数株石笋应注意高低、疏密,相互顾盼,植上竹林,掩映多姿。

湖石配景物的画法

湖石景物配有下面几种样式:湖岸石壁画法、树实石虚画法、激流画法、湖边土石坡岸画法、树根生在石缝间画法。
图一:湖岸石壁画法


图二:树实石虚画法
用干笔中墨飞白出枝干,以渴墨点枝上之苔,干后以淡花青墨添树后之石,充分利用黑白、干湿对比效果。


图三:激流石法


图四:湖边土石坡岸画法
此幅画面前画为土石坡岸,用笔用墨要重为实景,后面为苔点以表示杂树野草之类,并用云雾萦绕其间,前面坡面用深苔实点,主要是加深石的墨色深度。


图五:树根生在石缝间画法

来源于《画石百态》,闵文彬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