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中的一对石鼓:一段被拆下的历史

发表时间: 2022-10-05 11:16

国庆小长假,山西晋南连续阴雨天,摄影师一行人只好在中条山区采风,这次我们把路线选择在了黄河边上的黄土山中,从芮城县沿黄公路上一直朝平陆县进发,在黄土沟壑中搜寻者我们想记录的土窑人家生活,小雨天山中已经是雾蒙蒙一片,忽然在公路边分出一条黄土山路上发现了车辙痕迹,影友老陈便将车子开了下去,根据我们的经验山沟里可能隐藏着人家,也许就是一个没有走进去的世界。

半个小时后,我们的车子停在了山坳里一片小树林前,雨后的地面上人行的痕迹依然清晰,停车关车门的声音过后,小树林中便传出了一阵狗叫声,印证了大家的判断,顺着一条黄土小道走了进去,不多时便看到了隐藏在黄土山下小树林边的一户人家,门口冲出的小花狗龇牙咧嘴的拦住了去路,尽管个头不是很大,可是其凶猛程度还是让大家望而止步。

“你们是干啥的?到这山里头做啥?下雨天也不闲着?”3句话连问过后,从‘篱笆门’里走出了一位穿着花衣服的大妈,看样子非常警惕,一行人连忙上前回话:“老人家您好,我们是拍摄农村生活的摄影爱好者,就是照相的人,想来看看你家的土窑洞,没有其他目的,方便的话让我们进去看看。”随后陈老师还特意举起了相机让大妈看了一看。

大妈似乎还是有些不相信,一直看着我们拍照,也许是看到了4个人手里都有机器,才放下了心。

“这土窑洞有啥好拍的,都是落后的地方,很快就没有人住了,没啥意思,你们要看就进来吧,不过要小心,我家狗狗下口,别到跟前去,咬着你们可不负责。”大妈的一番话最后算是警告。

大妈姓李,今年刚刚古稀之年,她介绍说这一带从前就是山庄卧铺,东一户西三户人家都是散居,全都是根据地理位置修建的院子,几乎都是土窑洞,这个山坳中算是个小山村,以前有6户人家,现在只有3户了,其他人家都往搬迁到了集中居住的新农村去了,三户人家里也全是老人,自家也就算是一户,儿子和儿媳都在县城做生意,他们老夫妻两个坚守在这里,早上老伴下地还没有回来,自己在家里正做着早饭,山里偏远很少有人来,一般外人她是不让进家门,因为小山村里曾经出过事情。

经过一番交流,李大妈看过我们的摄影会员证件,打消了怀疑,认为我们几个不是坏人,便将我们带进了她家的土窑洞里,甚至还邀请我们一起吃早饭。

李大妈说:“听老辈人说我家以前山上还有几间老房子,祖上曾经是个大户人家,建的房子在当地就算是好房子,经过好几代人后走了下坡路,随后才下到这山坳里和大家一样挖出了土窑院子,我18岁嫁过来就住的是这个土窑,山里人不讲究,一间土窑就能生活一家人,里边就像个杂货间,吃饭睡觉都在里边,儿子们不住这里了,土窑洞冬暖夏凉住惯了,以后也不计划搬走,就在里边养老了。”

说话间就要到当地农村人吃早饭的地点了,李大妈在另一空窑洞厨房里继续做饭,早饭看样子比较简单,烧柴火锅里住的是10多个玉米棒子,上边馏的南瓜,接下来大妈只需要馏馒头烧点小米汤炒个菜。

李大妈和老伴身体健康,不愿意麻烦孩子,山里人生活传统,住在山里头继续种着自家的承包地,一年下来的收入足够他们生活,现在家里还添了孙子,李大妈乐呵呵的准备看孙子呢。

与李大妈家相隔200米远的黄土崖下就是儿子给他们新建的院子,老两口住惯了土窑洞始终不愿意搬过去,孩子也没有办法,只要顺了他们意愿。说起了房子大妈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啊一家人是三处房子,两头跑着照看,前几年小山村进了蟊贼,把3户人家折腾了一遍,东西倒是没有偷多少,就是闹心,自家以前的老宅年久失修塌了之后,有一对巨大石鼓最值钱,幸好那次有小花狗护院没有丢失,要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也是家里时常留人,养狗看家的原因。”

大门口的老楸树树下是小花狗的领地,常年被铁链子拴着,它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非常凶猛,我们刚刚接近它就冲大家狂吠,一条铁链子被拉扯的砰砰作响。

小花狗前边4块大青石排成了Z字形,仔细观察其中两个石鼓造型,保存的的相当完整,高度有1米左右,重量在200斤,这便是大妈家的宝贝东西,她说这是以前家里老人拆老宅的时候搬回家的,听老人讲原来立在大门两侧,旧社会人的社会地位等级森严,老先人当年可能是个文官,10年前曾经有收古货的人上门求购,出价2000多元,大妈的老伴没有卖,后来还有人上门不断加价,老伴是再高价钱都不卖,这是先人留下的荣耀,留给后人就是传家宝,对自家来讲就不是钱的事情。

“你们可不知道,小癖贼溜进村那次可把我们吓坏了,那天是个中午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去了,村子里就没有一个人,好在我家的小花圈在家里,它起到了大作用,小蟊贼偷走了邻居2家的鸡蛋和几只土鸡,没有跳进我家墙,可能就是小花狗咬的原因,事后老伴联想到了家里的石鼓,后来便把小花狗和石鼓拴在了一起,用它看护石鼓,儿子更是心细,给院子里转上了监控设备,从手机上就能看到家里情况,甚至还可以直接喊话,两个措施保证了石鼓的安全。”

李大妈人很热情,送给大家每人一个玉米棒子尝尝鲜,又给大家摘了几个无花果,大叔是个退休老人,儿子的生意也不错,大妈说原本是可以享享清福的,可是在农村干惯了,一直就是停不下来,每天和老伴干干农活心里觉得爽快,6年前建的2层楼小院一直无人居住,他们就喜欢这黄土窑洞院子,土生土长在黄土山中,活的就是这一份黄土心情。

院子的东南角老人存放了很多的木材,这是准备过冬的燃烧材料,陈老师非常不理解老人的想法,他说那对石鼓看样子巨大是唯一卖点,可是基本上没有啥雕花,很普通应该没有啥收藏价值,放在院子里风吹雨打日头晒,时间长了风化严重不如卖了变现的好,可是大妈却不这样认为,她说:“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也是先人曾经的辉煌,家里现在的情况不差钱,还是留给子孙后代比较好,将来怎么处理那是他们的事情,现在国家不是保护文物?我保护就是家里的宝贝。”

天空的小雨忽然大了起来,墙外的玉米地里已经是沙沙沙声一片,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我们告别了李大妈,在返程途中大家对李大妈家的那1对石鼓一直争论不休,陈老师主张普通物件与其年久风化,不如卖给喜欢的人收藏,张老师支持大妈流传给后代,巨大的石鼓把它作为传家宝有一定纪念意义,它是老百姓对家族曾经的辉煌见证。

各位您对这对石鼓是什么样的看法?欢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百姓的故事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