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兄弟:石清虚与石坚志的散文故事

发表时间: 2022-12-17 15:00

石清虚、石坚志、石兄弟 (散文)

达尔玛苏德·杭卫

中国的文人仕大夫乃至帝王将相似乎都很钟情于石头,谁家的庭院中不放一些太湖石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呢,于是伴随中国园林,出现许多著名的奇石,有些更是传下一段佳话。

青芝岫 ,位于北京颐和园乐寿堂,是乾隆皇帝命名,石头上有他题写的“神瑛”、“玉秀”四字。“青芝岫”状如灵芝,是祥瑞的象征。传说,明朝的米万钟,曾为了得到这块巨石,耗尽家财。

鱼骨石,是扬州个园的镇园之宝,形如鱼骨,玲珑剔透,精致轻盈。

九狮峰,苏州狮子林因此而来,它是由多块太湖石堆叠而成,叠石技术高超。不仅其整体显得崎岖高俊、气势雄伟,据说更有九头狮子隐藏于其中,真是变幻莫测、造型奇绝。

苏州留园的三云奇石,冠云峰,充分展示了太湖石的极致四美:瘦、漏、透、皱。冠云峰,山石之冠也。冠云峰,高大挺拔、清秀耸俊,宛如一位翩翩君子,巍然伫立于天地之间。瑞云峰,整体呈半月形,既有柔美圆润的一面,又有嶙峋峻峭的一面,真是精巧绝伦。岫云峰。“岫”,就是光滑的山峰。看这座山峰顶部,感觉好像是云雾缭绕。岫云峰,正如同升腾的祥云。一园而将三块天下奇石,揽于怀中,不能不让人羡慕嫉妒。,

皱云峰,位于杭州西湖。其整体曲折多皱,蜿蜒而上,秀丽多姿。其形体,正好似一位舞动腰肢的美女。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石如其名,玲珑剔透、清莹似玉。玉玲珑,是石中的精灵,是太湖石中的极品。明代王世贞赞美曰:“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

无锡寄畅园的美人石介如峰。寄畅园美人石位于寄畅园东南角。在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 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称“介如峰”。

寄畅园内的美人石前的御碑亭内,还存留着乾隆的御笔。据说,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美人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在石的南墙角,有一块不显眼的石头,好像一只癞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真像癞蛤模想吃天鹅肉。自1684年至1784年的整整100年间,两位皇帝12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御书石匾额各一方。据说乾隆爷因美人石而喜欢上寄畅园,在北京命工匠仿造了一个院子“惠山园”。

还因为石头有闹出的血案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譬如《智取生辰纲》,因为宋朝皇帝喜欢奇石,蔡京便使人不择手段搜罗天下奇石而导致民怨载道,导致宋江、方腊农民起义,嗨,我又搞混了,那是小说,老大总是批评我:历史和小说传奇不分,文人嘛总喜欢现实和虚幻交融,把想象当历史。说得我无言以对,只能挠挠头,不免会小声嘟囔:本来嘛!

扯远了,瞧瞧这就是读书人的思维,言归正传。

无论文人仕大夫乃至帝王将相谁的书房中没有几块案供的赏石,最不济的穿书生,袖笼里也会藏有青田、寿山石名号印章,就连僧人道士也会有些把玛瑙、绿松、青金珠子,当然,此石非彼石,不可同日而语,但终其本质还是石头,我认为。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的一个夏夜,天上月亮半露着脸,星星热得躲到了云层中,我们坐在凉凉的竹床上,外公摇着大蒲扇,抽着自制水烟,伴着水烟的“呼呼”声和虫儿的鸣叫声,外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啊,有个叫邢云飞,顺天人。喜欢收藏石头,见到好的石头,就不惜花大价钱买下。有一次,他在河边捕鱼,感觉到有个东西挂住了渔网,他就潜到水里将它取出来,原来是一块一尺多长的石头,四面玲珑剔透,山峦叠嶂秀丽。他高兴极了,如获至宝。回到家里,他用紫檀木雕了一个底座,将石头供在案头。每到天要下雨的时候,山石的孔窍里就会生出云气,远远望去,好像塞进了新棉花。

有个有权势的恶霸上门请求观赏。看完以后,便拿起来交给健壮的仆人,然后骑马飞奔而去。邢云飞无可奈何,只能跺着脚表示心中的悲愤罢了。仆人背着石头来到河边,到了桥上从肩上往下放,忽然失手将它掉入河中。恶霸大怒,用鞭子抽打仆人,然后马上花钱雇善于游泳的人,千方百计地四处搜寻,竟然找不到。于是他贴出悬赏告示就走了。从此,搜寻石头的人每天挤满了河道,但没有一个人找到。后来,邢云飞来到石头掉落的地方,望着河水伤心地哽咽,只见河水清澈见底,那石头竟然就在水里。邢云飞十分高兴,脱下衣服跳到水里,把石头抱出了河。他带着石头回家,不敢再把它放在客厅里,而是将内室打扫干净供奉石头。

一天,有个老头敲门进来,请求看那块石头,邢云飞推辞说石头已经丢了很久。老头笑着说:“不就在客厅里吗?”邢云飞便请他进了客厅,想证明石头确实不在。等到进了客厅,发现石头果然供在桌子上,邢云飞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老头抚摸着石头说:“这原本就是我家的东西,已经丢了很久,没想到它就在这里。既然已经看见了,就请你还给我吧。”邢云飞窘困极了,便和老头争当石头的主人。老头笑着说:“既然说是你家的东西,那么有什么证据呢?”邢云飞不能回答。老头说:“我倒是早就了解它。它前后共有九十二个小孔,其中一孔中刻着五个字:‘清虚天石供。’”邢云飞仔细一看,发现孔里确实有像米粒大小的字样,睁大了眼睛才可以辨认,他再数石头上的孔,果然是老头说的九十二个。邢云飞无言以对,就是坚决不把石头还给老头。老头笑着说:“到底是谁家的东西,非得由你做主不成吗!”说完,向邢云飞拱拱手就出门而去。邢云飞将老头送到门外,等他回到屋里一看,石头已经不见了。邢云飞急忙追赶老头,却见老头慢慢地走着,还没有走远,他奔上前去,拉住老头的衣襟,苦苦哀求他把石头还给自己。老头说:“这倒奇怪了!一尺见方的石头,怎么可能拿在手上、藏在袖筒里呢?”邢云飞知道老头是神仙,便强行把他拉回家,直挺挺地跪在地上请求。老头于是说:“石头果真是你家的呢,还是我家的呢?”邢云飞回答道:“确实是您家的东西,只请求您割爱相让。”老头说:“既然这样,石头还在这里。”进入内室,石头已在原来的地方了。老头说:“天下的宝贝,当然应该给爱惜它的人。这块石头能够自己选择主人,我也很高兴它选择了你。但它急于出来表现自己,因为出来得太早,所以它命中的灾难还没有消除。我要把它带走,等三年以后,再把它赠送给你。既然你要把它留下,就应当减少三年的寿命,这样才可以让它与你相始终,你愿意吗?”邢云飞说:“愿意。”老头于是用两根手指捏一个小孔,小孔软得像泥一样,随着他的手指就闭上了。等他封完三个孔,老头说:“石头上小孔的数量就是你的寿命。”说完,就告别要走。邢云飞苦苦地挽留他,老头去意非常坚决,问他的姓名,他也不肯说,就走了。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邢云飞因为有事外出,有个贼夜里闯进他家行窃,其他东西都没有丢,只是将那块石头偷走了。邢云飞回到家,不由得悲痛欲绝。他四处寻找,拿钱收买,但没有一点儿踪迹。过了几年,邢云飞偶然到报国寺,见到一个人正在卖石头,那石头正是他丢掉的,他便上前要认领。卖石头的人不服,于是背着石头和邢云飞一同来到官府。长官问道:“怎么证明石头是你们谁的呢?”卖石头的能说出石头上的小孔数,邢云飞问他还有什么特征,他就茫然不知了。邢云飞于是说出小孔里的五个字和三个指痕,真相终于大白。长官还要打卖石头的棍子,卖石头的声称自己是用二十两银子从集市上买回来的,长官便把他释放了。邢云飞拿着石头回家,用锦缎把石头裹起来,藏在匣子里,时不时地拿出来欣赏一下,每次都要先烧香,再拿石头出来。

有一个尚书,想用一百两银子买这块石头。邢云飞说:“即使是一万两银子也不卖。”尚书大怒,暗中用别的事情来中伤邢云飞。邢云飞被关进监狱,家里的田产也被抵押。尚书托别的人向邢云飞的儿子暗示,要拿那块石头换人。儿子告诉了邢云飞,邢云飞宁死也不肯交出石头。妻子私下和儿子商量,把石头献给了尚书家。邢云飞出狱以后才知道这事,对妻子儿子又打又骂,好几次要自杀,都被家里人发觉救下来,才得以不死。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男子前来,自称叫“石清虚”。他告诫邢云飞不要伤心,说:“我是特意要和你分别一年多的。明年八月二十日天刚亮的时候,你可以前往海岱门,用两贯钱把我买回来。”邢云飞从梦中得到石头的下落,十分高兴,认真记住了这个日子。再说那块石头在尚书家里,再也没有出现下雨前小孔往外冒云气的奇异景象,时间一长,他也就不把石头看得很贵重了。第二年,尚书犯了罪,被罢了官,不久就死了。邢云飞按照梦里指示的日期来到海岱门,只见尚书的家人把那石头偷出来卖,他便用两贯钱把它买回来。

后来,邢云飞活到八十九岁时,自己准备好棺材,又叮嘱儿子一定要用石头作陪葬。他死了以后,儿子遵照他的遗嘱,把石头埋在墓里,过了半年多,盗贼打开坟墓,把石头抢走了。儿子知道以后,也无法追究查问。过了两三天,他儿子和仆人一道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两个人一边跑一边摔跟头,而且满头大汗,对着空中下拜,说:“邢先生,不要再逼我们了!我们二人偷了石头去,只不过卖了四两银子罢了。”邢云飞的儿子便将他们捆送到官府,一审问他们就招供了。问起石头的下落,原来已经卖给了宫家。长官命人将石头取来,他也很喜爱这块石头,想要占为己有,便下令将它寄放到府库里。小吏刚举起石头,石头忽然掉在地上,碎成几十片,众人都大惊失色。长官于是对两名盗贼施以重刑,处以死罪。邢云飞的儿子把碎石头捡起来出了衙门,仍旧把它埋在父亲的墓里。“

讲完后,老外公弯下腰在鞋底瞌了瞌烟灰,竹床发出一阵嘎吱声响,端起大茶壶喝了口焦香的大麦茶道:人太喜欢一样东西未必一定是好事情,往往是灾祸的根源。你看邢云飞甚至想为石头殉死,也太痴情了!到最后石头和人相伴终始,谁又能说石头没有情呢?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这话一点儿都不过分!石头尚且能够如此,何况人呢!

这是穷书生的故事,后来上学后才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聊斋》,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中国文人喜欢石头几乎到了着魔的程度。

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来,石评倍出,唐代有白居易作的《太湖石记》,宋代更有《云林石谱》记述丰详。

宋代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高峰时期,宋徽宗极其爱石,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由于皇帝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尤。于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 在无锡荣德生先生创办的公园梅园天心台,共矗有四峰太湖石,其中是著名的“米襄阳拜石” 以石讲石,千古一绝啊!

“米襄阳拜石”不愧为无锡太湖石峰中最为高古的一峰。这峰太湖石上据有九九八十一个孔,大可容拳,小仅纳指,是典型的水中湖石,古怪离奇,酷似米颠拱手作揖拜石的模样。三星石为“福禄寿”三峰,据称是形同三个汉字,但并不十分形似。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家,襄阳人,因此世称米襄阳,爱石成癖的他,说到“米襄阳拜石”的来历,源于一次他上任安徽无为州监军,初次进入州署时,看到院内立着一块大石头,形状奇特,心中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于是整理好衣冠对石拜之。后来他又听说河岸处有一块奇石,形状奇丑,便命衙役将其移至州署院内。他见到此石,惊奇异常,便令仆人取过官袍、官笏,更衣长袍,摆好供桌供品设席跪拜于地,口中念念有词:“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米芾一口一个“石兄”、“石丈”地拜石,他总结的“瘦、漏、皱、透”已成为太湖石审美观的经典。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全盛时期。明、清两代赏石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园冶》《群芳谱》《闲情偶记》等许多著作都对赏石进行了详细论述。历代藏石、赏石、画石的名家也是层出不穷.

在这数百年间,中国古典园林从实践到理论都已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明代著名造园大师计成的开山专著《园冶》;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相继问世。

清代赏石活动进入繁盛期,赏石家层出不穷,石谱、石志有如纷纷问世。清朝的《观石录》和《后观石录》;郑板桥爱石,画石,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发展了赏石理论……

于是我常想,石已浸入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符号,为什么没有列入中国古代文人的十大雅事之中。

书法、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古代文人十大雅事。而赏石,藏石、玩石却是完全超脱于这些小情小调逸情,更多的体现深层次的哲学、美学思考。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入室登堂,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在文人看来是一个大千宇宙。古代文人赏石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诚如宋人李弥逊《五石》中云: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奇石、美石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欣赏把玩的重要对象。因为石之美的抽象与空灵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相契合,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爱石成癖。中国的石头欣赏石头的审美是以“瘦、透、漏、皱、丑”为主要标准,也就是石头之美在于其体态苗条、纹理贯通,石头上要满布大孔小孔,上下贯穿、四面玲珑,并且石头的表面要有凹凸的褶皱,特别是石之美在丑中见出,丑到极点也就美到极点。

我始终认为我是和石头有缘份的人,我少嗜金石书画,少年时学篆刻玩各种印石,寿山、青田,昌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赏石,却也始终和石相关,因为印石也是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玩诗歌,曾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雪石”创作诗歌和写文学评论,曾以此名发表了些作品,后来发现和画家白雪石重名,又改成石竹。生了个儿子也想取个带石的名字,后来遭到全家吐嘈,只能作罢。

小时候在外婆家,在江南水乡,多见沃土少见石头,见到的石头无非是青石的河埠头,石板路的麻石,造房子用的山黄石等等,绝没有小巧玲珑的赏石。

我第一次真正见到文人赏石是在常州的大姐夫家。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姐夫家在常州南下塘,姐夫的父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后来又分别去了德国、英国留学,老海归,回国后在父亲铁路系统工作官至中将,解放后留任某铁路局总工程师,母亲在大学当老师,特殊年代被抄了家,赶到原来的厢房居住,红木家俱全被砸,书画藏品抄了去,却惟独留下一块灵壁石的赏石。

这是一块包浆温润的老石头,乌青中发出宝光,似峰似柱耸立,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洞洞相连,在石头底刻着“云窝”处,点上一柱清香,稍息便以紫烟袅袅,洞洞生烟,似云似雾,如临崇山峻岭,我一下呆住了,第一次明白了石清虚为什么爱上奇石,与石同命了。

我便有玩石的兴趣,萌发收藏赏石的念头,开始关注起各式石头盆景,奈何刚刚参加工作,囊中羞涩,记得当年崇宁路有个露天花鸟市场,劈斧石,石笋、黑石,我常去那个地方去觅石头,当然那个时候知识有限,不知灵壁石,因为生活在江南,只知太湖石。灵壁石没有淘到,却坠入全民玩雨花石的漩涡中,买了一大批雨花石放在白瓷碗里用水养着,观水中石头的各种图案,让朋友瞧瞧是什么?这真是个瞎玩,也是个不亦乐乎,这是几次搬家这些当年视如珍宝的雨花石不知所踪,留下一大包大路货给老妻每年放到了水盆中养起了水仙。

青年时玩喜欢石,四处奔波总喜欢捎带一块石头回来作为纪念,八十年代在山东公干,一天和朋友去曲阜孔庙游览,来到旅游纪念品商场,看中一块田黄石,开价500多元,哦,那时候我玩篆刻印章,自己刻,那块石头萝卜纹清晰,细腻圆润,黄色包浆尽显老辣,我一下被吸引住,一看那个价格只能吐舌头,那个工资才五十元不到, “一两田黄二两金”,缘分,朋友看我实在喜欢就和老板讲起价格,谈到250元成交,我付掉钱,小心翼翼拿在手上,先买了个锦盒装着,回来后更上喜欢得不得了,配上红木盒子,平常放着,有同好来拿出来戴上手套把玩,绝不离开眼线所及,没有一个不说好的。每次搬家,我总是先将此物随身带着,恐怕碰坏,妻儿老小都不准碰它。后来迫于生活压力,暂时放弃书画笑刻,田黄石就和一些老印石放在老房子里,二十多年未曾打开过。

直到前几年准备退休,重拾书画篆刻 ,在书房整理印石,恰巧孙女在旁,那时侯孙女不满十岁也喜欢书画,想着这块宝贝可以留给小辈其实也挺高兴,说实话,人到了六十以后啥也不是自己的,惟有健康。于是叫来孙女,想显罢一下,让她好好珍藏。

拿出红木盒子打开盖子里面第二层宋锦的盒子古朴之趣迎面而来,打开盒子,黄澄澄的田黄石象熟睡的婴儿的甜美,发出浑厚的光,薄意山水象真的般,我感到了流动,“漂亮”我小心伸出手去,拿出石头,手机响了,吓我一跳,手一抖擞,石头掉地,我的心拎到了喉咙口,“唉呀呀,我的宝贝”我赶紧弯下腰捡起来,一个角摔坏了,用手去一抹,却没有石头摔坏时的粉末和碎粒,反而感觉到毛刺刺的,摔坏的变成了白色,用水一抹还是白色,没有还原本色,我感到很奇怪,仔细一瞧问题来了,发现石头里面都是白的,就外面是一层黄,鬼了!难不成还是金包银不成?打开手电一照,我勒个去,外面居然裹着塑料。这还不是让人笑话的事,这个藏了几十年的宝贝,居然是个……。更为稀奇,骗骗我也罢,那年代不象现在,什么宝贝见不到,实在不行问度娘,我们那时候实际上也没见过田黄的实物,更不要说上手了,也是仅凭着书本和图录知识,问题是这个鬼东西居然骗过我一圈书画篆刻朋友,骗过了我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印人,后来我给做古玩的朋友看了,朋友说是个老假货,应该是民国货,特别是簿意很见刀工,的确迷惑人,但外表的肯定不是塑料,因为塑料无法着刀,这也鬼了去。

我中年后的玩出了境界,玩起了石的精华,各种玉石玛瑙,从事房地产后却关注起各种石材和各式景石。

十年前在锦园买了套房前后二个院子,说起来做房地产的不能不讲风水,朋友帮我请了风水大师一看,说要在前院西边放块大石头,最好是圆的,做景观的从宜兴帮我找了一个整块大石头做成圆桌,近千斤重,又吊又拉又扛,终于安顿好。

过几天又来了个风水大师说,要在北院放一块石头作为靠山,我属猪,最好是块龙形石,猪抱龙聚财,还真巧,还真的找到一块状如龙头的太湖石,放到了后院的花坛中,作为景石又作风水石,那也蛮好。

一年后我把兄弟来了,一看说你这不行,前后两地石头,阴气太重,要在前面放对大象,鼻子要上扬的,包罗万象,财源滚滚,于是前面摆上一对象,在后院又放上了门挡。

当然书房中也是摆上灵壁石的赏石一红一青两龙柱,茶几上风冽石山水,玄观放着广西大化石,茶室里放着乌江石的茶盘……

曹雪芹有诗言:“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石虽不言,幽人却自谙其深意。中国文人喜石就如武士爱刀一样自然,文人赏石成为仕子的主要雅事之一。我虽不是传统意义的文人,却自诩为一个新文人,我也爱石藏石赏石。古人说:石能坚志,竹让虚心。竹、石却都是我钟情之物,活到六十五岁,我真不知几十年玩石赏石藏石究竟是强坚了我的意志,还是让我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