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甘露:一次遇见,一生难忘

发表时间: 2020-09-28 08:56

只要遇见就难以忘怀,入口时,茶香会带到你走进他的世界,茶汤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沏二遍时,越发鲜醇,使人尺颊留香。直至茶凉了,清醒了,而茶却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隔着杯子的距离,用茶水写下的故事,即使被岁月的风吹旧,也是记忆中最美的时刻。

这是一位茶友在品饮一款小众茶后写下的感受,这便是——蒙顶甘露。

相传,西汉末年,山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茶苗种于蒙顶山的上清峰,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被人们称为“仙茶”。吴理真最早在蒙顶山种茶制茶,为四川的茶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吴理真也被称为“甘露大师”。

到了唐代,蒙顶甘露被皇家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贡茶。

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中便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到宋代,蒙顶茶继续以皇家贡茶的身份出现于世人眼前。

宋考宗淳熙十三年,蒙顶茶山正式被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里面的茶树,就是吴理真种植的七株“灵茗之种”。茶园正面,有双扇石门,两侧有著名的两句石刻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横额书写“皇茶园”。遗址至今还在。

蒙茶祖师吴理真,也被封为了“甘露普慧妙济大师”。

到了清代,蒙顶茶更是深得皇家喜爱。《陇蜀余闻》中便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从唐朝到清朝,蒙顶茶一直保持着贡茶的身份,赢得了世人诸多的称赞。

名山之茶美于蒙

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配合传统制茶工艺,为世独珍。四川人好喝茶,究其原因,不仅是骨子里的休闲气质,更是对老天爷赋予这块灵宝之地的尊重。

春天助春茶

蒙顶山茶种类稀少,其中以”蒙顶甘露“为贵,每年3月初,开园采茶,最嫩的独芽,只做甘露,3-5万颗才可制成一斤茶。其制作工艺仍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甘露在梵语中为“念祖”,意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要懂得取精去粕的传承。老味道不该只留在回忆里,也应留在唇齿间。

蒙山有味茶偏好

在1200米海拔,植被丰富,茶氨酸饱满的环境中生长了千年。白居易言:”茶中故旧在蒙山,若说绿茶似翩翩君子,那蒙顶甘露则是温润书生,云雾笼罩,但周遭清明,空气清冷,但身心温暖,这是“仙茶”的名号才有的味道。

从春天刚刚冒出点暖阳的时候,我就不停收到朋友们的私信,让我推荐最早的春茶喝,奈何好的茶叶是要耐得住时间的等待。

熬过了二月,当我泡开从蒙顶山带来的蒙顶甘露,味觉和嗅觉都回来了,那是春天深处的味道。尤其是入口的那一瞬,一股特有的清香穿越了身体的沉闷。在北方还略微有点微凉的早春,饮下这杯春意盎然的茶,也是不负这一年一度的美好时光。

有人以炒米的香气来形容“蒙顶甘露”,也有人觉得不靠谱,说蒙顶甘露是一种似花似果的香气,用炒米香来描述太过具象,反而就不像了。的确,一款茶的滋味或香气依靠品种、产地和工艺三者的综合表现。 “香气”往往是大家对茶的第一印象,对茶的香气不讨厌,才会入口,人们也才会有从嗅觉进入味觉的层次,最后才有水含香、口生津、味甘甜等更加丰富的感受。

千百年来,蒙顶甘露保留最初的滋味,量虽少但质尤佳。古人说“吃茶”,可不是将茶作为解渴的蠢物,一饮而尽。而是作为美食来细细品味,让味蕾感受到茶的清甜馥郁,让口腔回味茶的清芳香。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这款春茶,在茶汤中等待你体验属于自己的春之味。

关键词:蒙顶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