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博物馆探秘:万平米展厅与国宝级元青花

发表时间: 2019-04-11 00:44

(例行打滚求主子们关注本头条号……谢谢!本头条号主要发布岭南旅游类、文博类文章,写得很认真很努力……)

这些年来,走了几十个博物馆。屡屡在博物馆中遇到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小孩子,一件一件展品看过去、讲过去。博物馆已经成了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常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毕竟只有先爱家乡,才能爱国。

201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首府,只有两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博物馆,南宁是其中之一。2010年10月,南宁博物馆奠基,在这之前,南宁博物馆并没有专门的馆址。直到2016年1月29日才开馆,足足经历了漫长的五年时间,所拥有的6000余件藏品才终于有了新家。

2016年以后,南宁博物馆成为广西博物馆界的"暴发户"。新馆的设计非常新颖,仿佛一串轻盈的树叶。新馆总建筑面积30817.21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完工后,仅布展装修工程就花费了大约1.1亿。从建筑规模和展厅设计来看,现在的南宁博物馆已经可以算是一流的。

南宁博物馆建筑,见南宁博物馆官网

南宁博物馆正面

南宁博物馆的建筑气魄宏大,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南宁从古到今,在文化上都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由于迁移入桂较晚或困于生计等原因,在需要消磨大量时间、涉及诸多技巧的工艺美术制作上并不特别突出,流寓或定居广西的汉族人所留下的艺术珍宝也难与中原、江南等文化中心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南宁博物馆能够收罗、展示出现有的这些藏品,已经很值得赞扬了。

那么,去南宁博物馆的时候,我们能重点看一些什么?

南宁博物馆的常设陈列有五个,“邕容华桂—古代南宁陈列”、“邕城百年—近现代南宁陈列”两个基本陈列;“1929南宁兵变展”、“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展”、“红土情韵—卢权智红陶艺术展”三个专题展。下面谈谈古代南宁陈列。

第一:认识贝丘——贝丘截面模型与蚌刀

南宁博物馆中,最先吸引人的是以贝丘为代表特征的顶狮山文化。顶狮山文化我曾经在这个头条号中发文谈到过(见《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按照南宁博物馆中的介绍,顶狮山文化存在时间大约为距今8000-7000年左右,是主要分布在广西南宁附近邕江两岸的邕宁、横线、扶绥、崇左、武鸣等地,特征是形成了大量的贝丘遗址,南宁博物馆作出了一面墙来反映贝丘遗址的横截面。

所谓贝丘,是指原始人类大量取食、抛弃贝壳后形成的文化遗址。远古时的广西区域河多水多,通过捕捞鱼类、螺蛳就能满足生活需要。吃剩的螺壳成年累月地堆积,越积越多,就形成了贝丘。

新石器时期灰窑田遗址出土的鱼头形蚌刀,南宁博物馆藏

第二:看大石铲文化——隆安大石铲

大石铲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时期广西所特有的一种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南宁市区附近的邕宁、扶绥、武鸣以及隆安、崇左等地,这一片是左江与右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总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公里。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广西形成的大石铲文化圈扩散到了广东封开、海南德县等区域,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宁省。

大石铲一般存在两种出土情况,一种类似于广西大龙潭、扶绥那淋屯等遗址,出土遗物种类单一,主要为大量的石铲(大龙潭遗址即一次性出土石铲两百余件),其他石器、陶器等较少,一类则零星出土于山坡上或小溪旁。

对于这类大石铲的文化意义的解读,我在曾经写过的头条号文章《专家带你看广西(六)隆安崇左南宁扶绥都有!一篇文章读懂大石铲》中已经谈得比较多。大石铲反映出当时稻作农业逐渐出现,并改变了先民们的经济结构。大石铲文化本身是一个复合体,寄托着先民们的多种信仰,而不单单体现稻作农业对人们社会意识的影响。

大石铲,南宁博物馆藏

(三)看商周青铜器——西周兽耳蝉纹铜尊

古代南宁区域的青铜日用器的精品大多从中原等地区流传而来,广西本地也可以自行制造比较简单的青铜器,尤其是兵器。

在南宁博物馆中展出了武鸣元龙坡墓葬群发现的西周时期石合范,所铸造的大约是没有花纹的简单兵器,实用性较强。

武鸣元龙坡墓葬出土的西周石合范,南宁博物馆藏

个别兵器器型比较独特,体现出浓厚的越文化色彩,也有一些器物如战国波浪纹铜钺、战国扁茎铜短剑等可能也接受了广西以外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战国一字格扁云纹铜剑,南宁博物馆藏

南宁博物馆中展出了一件造型古朴厚重的西周兽耳蝉纹铜尊,系宾阳武陵木荣村出土。这件铜尊呈亚字形,器身花纹雕镂精细,是同时期南宁地区最杰出的青铜器之一。从造型上看,类似于1974年荔浦县出土的一件兽耳变形蝉纹铜罍,但是两者的的兽耳部分、纹饰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说明牌上说这个铜尊应由中原地区传入。

在秦汉之前,南宁区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尚未完全精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有限,因此在中原地区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并没有在南宁区域掀起很大的波澜。至于花纹精美的铜鼓的大量铸造,可以说是广西古代金属器皿制造上的特殊成就。

出土于广西北流的西汉云雷纹大铜鼓,重达300公斤,广西民族博物馆藏

(四)看古陶器——战国水波纹陶罐

陶瓷在广西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了一万年前左右的夹砂陶片。

在南宁博物罐中展出的最早一件陶器,是顶狮山遗址中4000-10000年前的高领圜底陶罐。它很可能是用来烧煮食物的。

在武鸣的安等秧等墓葬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水波纹陶罐(如下图)。从形状上看,这些陶罐的器型比较规整匀称,胎体的厚薄目测比较均匀,我怀疑在陶罐上应当还有一层青釉,只是已经剥落了,原物应该是相当精美的,不过两千余年后,我们只能看到它们饱经沧桑的模样。

战国水波纹陶罐,武鸣安等秧墓葬出土,南宁博物馆藏

南宁博物馆中的西汉陶器颇有几件。就我所见到的陶坊(即方壶)、陶三足壶、陶壶等造型来看,器型颇类青铜器,似为安葬所用的明器,应该是从青铜礼器中学来的外形,这些陶器大约是迁居广西的中原人所带来或烧造的。

(五)看“国宝”——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

在元代瓷器中,南宁博物馆的展品稍有亮点,一是展出了几件龙泉窑的小器物,比如龙泉窑瓷器座和龙泉窑仰覆菊瓣纹梅瓶,都是1981年原南宁市东风路广西区人大宿舍出土。

元代龙泉窑瓷器座

元代龙泉窑仰覆菊瓣纹梅瓶

不过南宁博物馆陈列的瓷器中分量最足的是一件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号称是全世界公认的9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之一。按照说明牌,这个罐子的钴料采用苏勃泥青。罐子的经历也比较离奇,1980年,这件青花人物故事图罐在广西横县一个建筑工地出土。先是被丢弃在角落里7年,接着,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的高级农艺师苏振发把它捡回家,用来养花和装种子。两年以后,苏振发通过横县博物馆馆长黎之光等专家确认了这个罐子是宝贵的元青花,他毅然将其捐出。

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

1991年,“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也就是俗称的“国宝”。1999年,横县博物馆将它交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代管。后来这个“国宝”在南宁博物馆陈列,在《心仪广西 六十国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物博物馆事业成果展》中,它也是一件重量级藏品。

《心仪广西 六十国宝》特展中对本图罐的介绍

(六)看广西本土文学之根——《六合坚固大宅颂》与《智城碑

整个唐朝,广西第一家诗人是上林壮族韦敬办、韦敬一兄弟。韦敬办的代表作,是写于高宗永淳元年(682)的《澄州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四言八句颂诗3首和《咏六合坚固大宅颂》五言诗一首。韦敬一作《廖州大首领左钰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韦敬办智城碑一首并序》,署万岁通天二年(697)韦敬一制,内容即是对智城洞和韦敬办的颂文。其四言颂词共7首,并有序言,皆仿《诗经》颂体写成。两碑文中出现武则天所创7个特别字和最早的可识读的5个古壮字,是汉壮文化结合的产物。通过此碑,可以确认古壮字是迄今为止整个东亚地区最古老的仿汉造字之一。

南宁博物馆展出为两碑的复制品。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已不清晰。复制品,南宁博物馆藏

《智城碑》,复制品,南宁博物馆藏

(七)结语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看点之外,南宁博物馆的陈列展品还是比较丰富的,明清的玉器、瓷器、漆器、地方剧种、近现代南宁的发展等等都值得一看,何况展示设计也很下功夫,每一个到南宁博物馆的观众一定都会感到目不暇接,只想拿起相机拍拍拍。

大庆嘉庆年制” 粉彩茂林百虫花口盖碗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观众联系讲解人员。我曾听过讲解,她们讲得非常认真仔细。

就南宁而言,南宁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除了古人类遗址还算成果丰富以外(但是观众们基本都不爱看古人类遗址),其他古代文物在数量和精美程度上和大馆相比尚比较薄弱。好在南宁博物馆经常能搞一些《风华清漪——颐和园藏乾隆文物精品展》这样比较牛的临展。我去南宁博物馆的两次都有临展,第一次遇到了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藏景德镇瓷器精品展》和《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第二次遇到了《心仪广西 六十国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物博物馆事业成果展》,这些临展展出的文物都很有参观价值,看得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