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须吟笙》:核雕界的三驾马车之一

发表时间: 2019-12-02 18:07

核雕界的“三架马车”之《天马行空须吟笙》


须吟笙

须吟笙(1923~2011)原名:银生,14岁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拜师于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核雕名家殷根福门下,成为殷根福的关门弟子。1939年殷根福因肺病医治无效,撒手撇下了“永兴斋”,须吟笙师又随殷氏子女继续学艺。

年轻时的须吟笙

五六年后,上海人都知道“永兴斋”里有位小伙子的核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们指定要这位小伙子的核雕串珠,并且要他刻上大名,于是在须吟笙19岁学徒正式出师之时,他的名气已经誉满上海了。

然而身处繁华胜地的须吟笙开始安奈不住现状,他在师传的“殷派”罗汉表现技法上不断地在做添加和删减的实验,而上海的一些艺术展览成了他实验中的灵感源泉,不知不觉中他在艺术的实践中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师母过世后,桀骜不驯的须吟笙如一匹烈马,一意孤行地在艺术世界里驰骋。当时有位美国友人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欲安排他去美国发展,但须吟笙牵挂家乡父母亲,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雕刻中的须吟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须吟笙仍在上海继续圆着他艺术家的梦想,以至耽误了成家立业的大事,孤单一人成为一位职业雕刻家后,在上海闯荡了整整三十年。1968年舟山村开始筹办雕刻工艺组,村里干部想到漂泊上海的须吟笙,便诚挚邀他返回家乡传授雕刻技术,从此终于结束了他的异乡人生活。

1971年他参与创办舟山工艺雕刻厂,1973年他又参与组建吴县东山雕刻厂,期间带徒传艺“桃李满天下”,为舟山核雕的崛起作出巨大贡献。

须吟笙早年作品·十八罗汉头长串

他的罗汉造型写实传神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物,就是追求人性化。罗汉手串18个造型尤如生活中睿智直率、奥妙曲直、慧心有怀的老头,可信、可爱、可敬就象曾经沧海且达观豁达的须吟笙老人。

2006年他摔伤骨折,由光福镇福利院迁回舟山亲戚家中养伤,随行的是工作台和一箱资料,同时带回的还有贫病交加和孤独。由于须吟笙一直没有成家,晚年茕茕孑立,只能在故乡“客居”,这种情景令人想起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他的一生,迷漫着艺术家的气息。在舟山只有他如宗教般情绪一样虔诚地探索着雕刻艺术,用孤独演绎着艺术人生,终生不悔。

尽管已是年老体弱,但须吟笙仍能雕刻。他持刀准而精,他能一边握执刀在核体上不停的“削剔刻”,一边他会聊滔滔不绝的“闲话”给你听。说话的内容是从古到今,有舟山到上海,有木雕到核雕,更有艺术到孤独一生……所以看他雕刻的人,常有双重享受。他成竹在胸,话有刀起,刻毕话停;刻不影响话,话也不影响雕,两种功能同样精彩,绝无败笔,决不戏言,最后是一起“交卷”。

须吟笙是真正的“人民的艺术家”,一身绝技无私授予别人使之“技艺改变命运”,一生所作作品为持有人百倍增值,而自己一贫如洗。他不嫉妒富贵,他认为财富对艺术家天生是一种可怕的腐蚀。在窄小的空间里过惯了窘迫的日子,并因此深感惬意。对这种“既耕且读”处境感到十分的满足,这其实就是耄儒老人对生活的全部奢望。

须吟笙·罗汉头

也许须老不知,在舟山村由许多人都吹嘘自己为须吟笙的徒弟,从这个泛滥的“谎言”中看,其实须老并不孤单。真正孤单的是他的作品,如“孑孑干旄”(《诗经鄘风干旄》),耸立在舟山村,成为“舟山橄榄核雕”品牌的风信标。

2008年后,一代核雕大家须吟笙先生离开了魂牵梦萦的舟山,客居在广西桂林市。2011年的春季,须吟笙树落归根,终老于舟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