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兰州的新名片

发表时间: 2015-08-11 18:15

发展黄河石文化产业 打造兰州靓丽名片

中国兰州网8月11讯 (记者 周媛) 近日,2015第五届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暨黄河奇石文化兰州赏石交流大会精品展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亮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此次博览会的一部分和一大亮点,博览会召开了黄河奇石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甘肃省观赏石协会、甘肃省收藏协会、甘肃省民俗文化产业协会等相关行业的权威专家,就黄河奇石头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甘肃省观赏石协会高平均说,大朴不雕、大美无言、大奇无比的兰州黄河石,一是“丰”,即内容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比如说天文类的日月星辰、晨午暮夜、春夏秋冬、风云雨雪、霜雾露冰、雷电虹穹;地理类的山川水原、路礁岛坡;植物类的花草林果;动物类的鱼虫禽兽;人物类的男女老少、工农兵商;活动类的婚丧嫁娶、悲欢离合、跳舞唱歌……还有那些至今还无法破译的图符。

二是“奇”,即奇特,画面石的美妙佳作可以用“鬼斧神工”形容,它足以让任何能工巧匠、美术大师、书法大家惊诧万分并自叹不如。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老天是亿万年画一画。而且是鬼斧神工、纯自然、纯天然、超人为的。比如说人们是在便于写字画画的地方写字作画,而老天是随心所欲,出人意料,经常在人们认为不可能“操作”的石头上写字作画。再比如说对点线的摆布、对颜色的过渡,常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三是“深”,即深刻,可以用“内涵深遂、大美无言”概括。画面石的“深”有两层含义,一是它自身文化内涵深,它反映着自然界的无言大美,也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之美;二是它启迪的文化现象内涵深。画面石中有一类叫文字石。大家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文字,文字从低级到高级,它的出现不过才几千年,但文字石的出现却是亿万年前的事。如果说,石头上出现文字是偶然的,人类创造文字是必然的,那么这种偶然的与必然的之间的雷同相似的联系,到底又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人类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在发展,现在人们都在大谈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又把奇石文化排斥在外,人要求石头不要张口说话不要多嘴多舌,要与人和谐,而人为什么不能主动与石头和谐?人什么时候结束“自娱自乐”“自尊自大”的狂妄心态,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画面石对当今社会文化现象最深刻的启迪启示之一。

四是“韵”,即有韵味。也就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有些石头看一眼便不再看或不愿看了,而画面石看一眼还想看,有些好画面石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有些石头经济价值高,从色彩质地形态的角度看,观赏性也算强,但韵味差,没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一房子的石头,个个都似曾相识,起名字时,挖空心思也超不过三五个,更不要说动手写赏析文章了,这类石头是“观”起来点头,“赏”起来摇头,"说"起来挠头。而画面石就不同了,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故事,而且还可以串连组合反映一个事件、一个主题。如甘肃黄富强先生的航天系列画面石、甘肃邹克俭先生的党史系列画面石,兰州军区陈秀将军的“三百”系列画面石(百人百树百鸟),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韵味。高平均说,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转变,由注重“吃、住、行”向“游(旅游)、养(教育)、娱(文化)”转变,发展文化产业前途光明。赏石方式赏石内容正在发生悄然改变,由“华丽”赏石、“浅表”赏石向艺术赏石、文化赏石转变,“石不够木头凑”的路子越走越窄画面石异军突起,画面石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黄河石头,有读头、有看头、有买头、有玩头、有带头、有照头、有来头,是上天赐给我们兰州的一张天然名片,我们应该举全市各界之力精心装扮这张名片。

兰州黄河奇石协会名誉会长苏立社在研讨会上引用了丰富的史料说明兰州是黄河石文化的发祥地,2011年11月1日从兰州晏家坪明墓出土的两件黄河石实物更是证明了黄河石在明代时就已经作为艺术陈设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文玩。另外,在兰州、靖远、临洮等黄河流域的地段民间仍可看到家庭中收藏的明、清年间的黄河奇石,一般都不大,适合于家庭陈设。

苏立社说,黄河石文化不但有着她辉煌的历史,也有光荣发展的今天。1985年,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为会长的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成立,随后在兰州金城盆景园办过几届根艺盆景展,其中出现了奇石及石艺作品。特别是1988年的8月在兰州市第一届艺术节期间,协会组织筹办的《赵鹤年黄河卵石造型艺术展》对兰州地区的玩石热有较大影响,以至当时不少初玩石的人都是从卵石造形开始的。1991年底正式成立了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黄河石艺研究会。随后于1992年10月成立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黄河奇石专业委员会。在同时期,甘肃省黄河石艺术协会成立,并在1992年8月在兰州三毛大厦举办了《黄河石艺术展》,共有上千件黄河石展出。

1995年底,由甘肃省黄河奇石专业委员会、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黄河石艺研究会主办,阮文辉任编委会主任,苏立社任执行编委,田季章任主编的兰州黄河石方面的第一本文集《黄河奇石文集》出版。1997年《黄河奇石文集》更名为《黄河石友》,2000年改为《石友》。《石友》编辑部一班人在一无经费,二无固定场所的情况下,凭着为石友奉献的精神义务编辑《石友》数年,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多见的。《石友》以其面向石友贴近生活的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对宣传黄河石文化,了解各地石信息,进行理论研究发挥着积极作用,曾在一段时候有“赏石市场在柳州,赏石理论在兰州之说”,受到了海内外石界朋友的高度赞扬。《石友》从原来的每年一期、两期、三期、四期、六期、十二期,从黑白到全彩页,改变了装订方式,内容更加丰富,不断登上新台阶。2011年6月由胡云华主编,到今年已二十年了,《石友》是目前国内赏石报刊中历史最长的。

苏立社说,1998年初,甘肃省黄河奇石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黄河石艺术协会协商合并,成立了新的协会——甘肃省黄河石协会。2003年8月,兰州黄河奇石协会成立,兰州黄河奇石协会是兰州地区黄河奇石爱好者、收藏者的一个社会团体,在这方面有着引领黄河奇石文化和黄河奇石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得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这期间各种展览开展的有声有色,特别是1997年9在兰州市西固公园举办的《97兰州中外奇石收藏家名石大展》和1999年9月西固区政府、甘肃省黄河石协会等单位在西固公园举办的《99全国奇石精品展》,影响巨大。这两次石展为对外宣传甘肃,宣传黄河石、省内石友了解国内赏石面貌有着重要意义。这是甘肃省乃至西北五省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全国性展览,受到了全国各地石友和专家的热情支持。2006年6月,兰州全国奇石邀请展在兰州水车博览园开幕,中国观赏石协会派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在这届展会上召开了“图纹石鉴评标准专题研讨会”,这是因为兰州石友对画面石有着较厚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中国观赏石协会借这次石展组织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也是中石协对兰州地区黄河石文化开展的肯定。这一时期,甘肃赏石方面的个人专著和画册的出版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从1996年李强的《黄河石谱》出版到2015为止,甘肃石友出的关于黄河石的书籍、画册达20—30本,这还不包括其他刊物、报纸、光盘等宣传物,黄河石文化的开展程度可见一斑。

苏立社说,兰州人对黄河石文化的贡献还表现在对黄河石展示内涵的拓展。传统的赏玩、收藏都是一石一景、一石一物的进行,兰州人利用黄河石这种以图案为欣赏内容的特点,用数件、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组成为一个专题来反映一些有歌颂性的、有纪念性等事件和内容,创造性的把黄河石文化推向一个高度。

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在博览会开幕时曾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最强大的后劲。而地域文化对于地域的形象塑造和品位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化建设,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不断增添区域发展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形象和品位,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已日益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共识。

朱建军说,举办这次收藏博览会,旨在为黄河石文化搭建一个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和市民朋友们提供一场黄河石文化欣赏和收藏的“饕餮盛宴”,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兰州,站在市委市政府“把兰州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旅游新城”的高度,用黄河瑰宝服务于地方,提高文化创意水平,体现人文特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展览活动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响应构建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把享誉全国的黄河石打造成兰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和城市名片,将为我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今天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环境下,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黄河石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兰州的黄河石文化和产业一定会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文化一张名片和一道亮丽风景,为城市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黄河石文化灿烂明天一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