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与"菩提本无树":哪个更深刻?六祖是否进行打坐修行?

发表时间: 2023-07-04 16:24


韶州的韦刺史请六祖出山说法,听了一天的听众,觉得不过瘾,所以,第二天又请六祖接着讲。六祖这一次讲的主题,就是般若。

六祖登上座位,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告诉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说明什么?至少说明两点:

第一,禅宗也有很具体的修行方法,而这个修行方法非常近似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再回味一下当年神秀和六祖各自的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神秀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的偈子。


历代有许多关于这两个偈子的对比,其实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这两个偈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按照当年五祖交给的作业,神秀的偈子五祖和六祖都认为没有见性,可见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作业,以见性为标准,这个作业连及格都达不到。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撇开作为五祖的作业来看,神秀的偈子是一篇很好的修行手册。“身是菩提树”,是说身是心宅;“心如明镜台”,是说心性本自清净;而“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修行的方法,要每时每刻清除尘埃,以保证找到那个本来的心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秀和六祖说的是两回事。神秀说的是如何修行,六祖说的是如何体认自性。五祖当年当众夸神秀的偈子做的好,让大家按照修行,道理就在这里。

而六祖的态度其实和五祖一样,六祖并不反对修行,这个说法前的“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六祖在带领大家一起“拂拭”。这是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点,六祖每次说法之前都教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说明,六祖把这件事作为说法前的一种惯例。如果你想对下面的说法有更好的感悟,首先要自净其心。这是最起码的功课。

于是,大家按照六祖的提示,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虽然现场有很多人,但却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许久之后,六祖觉得差不多了,重新开口说话,所以《坛经》中用了“复云”这个词。

六祖说:各位善知识,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每个人自己都有,生下来就带着,就像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一生下来就有,娘胎里带来的。为什么大家都看不见呢?原因是心被迷住了,没有办法自悟。没有办法自悟怎么办?这就需要大善知识来给你引路。

“须假大善知识”的“假”字,是借的意思。“须假大善知识”,意思是需要借助大善知识的人。

所谓“善知识”,本意是具有正确知见的人,但通常作为一种对信众的尊称,你发心找到正确的知见,你就可以称作善知识。所以这是一种泛称。就像现在叫某老师、某师傅一样。但在这里称作大善知识的人,不是泛称,是指“善知识”的本义,真正有正确知见的人,而且是大善知识,有大正确知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帮助你找到你的那块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六祖本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开悟的先驱,而且掌握了许多方便法门,有能力让不同根性的人走向正确的修行道路。

六祖接着说:大家应当知道,所谓愚人智人,佛性本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就在迷还是悟,迷就是愚,悟就是智,这不过是一个人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我现在就来给大家说这个神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让大家都成为那个有智慧的人。大家收住心,好好听,我现在就开说了。


六祖说:各位善知识,世人天天嘴里念着“般若般若”,其实根本就不识自性般若。这就像说食不饱一样,嘴上说空,平时该怎么想还怎么想,平时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这样的结果是万劫不得见性,到头来什么用也没有。

说食不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比喻。光用嘴巴说食物,说的再多,也不顶饱。要想解决饱的问题,必须把食物吃到肚子里。如果光说一说就能饱,那么,人人都像说相声的说惯口一样,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整天一口气说他十分八分钟,就不用吃饭了。

明心见性也是一样,光用嘴巴说说,没有实实在在地到达境地,说到天荒地老也没有什么用。六祖说的时间比天荒地老还有久,六祖说:万劫不得见性。

这个劫的概念也是来自于佛教,是梵语劫波的省略语。劫有小劫、中劫和大劫。小劫是以人的寿命从延长到减少的一个周期来计算,以平均寿命10岁为基数,每百年增加一岁,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增加,当增加到八万四千岁时,又开始以相同的时间差递减,这样一个周期就是一小劫,换算成年,大约一千六百多万年

一个中劫等于20个小劫,相当于三亿多年。而四个中劫等于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住坏空,相当于一个世界从开始生成到终结的全过程,也就是天荒地老一次。而万劫,就等于1万次天荒地老。

六祖说,如果你只是嘴巴上说空,那么你即使经历1万次天荒地老也见不了性,成不了佛。这是佛教中经常使用的夸张手法,目的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冲击力。

附《坛经》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