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龙谈文玩(37):橄榄核雕市场与文化现状解析

发表时间: 2017-03-07 22:47

文化是由人来书写的,历史就是在文化的不断更迭下前进的。文化是一个范畴,各种文化又有不同体系,大到国家文化,小到家庭文化,甚至个人文化。知识有不同,文化有高低,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的世界中,橄榄核文化亦是如此。

昨天的文章发完,有几个网友给我传递一种我不认可的观点,就是说在橄榄核的文化世界,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过专业绘画训练以及高等教育的艺人的才更有资格谈文化说水平。那些没怎么上过学甚至目不识丁的雕刻师们根本不能入流。其实,这些网友的观点,在我们很多人身上也一样有,那就是喜欢厚此薄彼,而不去想如何尊重和学习别人。橄榄核雕简单了说,它是一门手艺,大了说,才从手艺延伸到艺术层次。

任何一个专业或行业,都有高低不同层次的人,没有说低层的人就低人一等,高层的人就一定高高在上。前阵子看了一个网上的小视频,说一个卖白菜的老大爷,先是被一个开着豪车着装时髦的年轻人又是砍价又是撕菜叶强行花两块钱买了好几颗白菜。后来又有一位捡破烂的老者多给了钱买了他剩下的所有的菜包括那个年轻小伙子撕掉的所谓烂白菜叶。我想,谁高谁低,立见分晓。每个人活在他的世界,就一定有他值得别人尊重的一面,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就肯定也有别人否定他的一面。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尊重那些靠着辛苦劳动和手艺养家糊口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橄榄核雕领域,大师也好,普通工匠也罢,他们都应该是受到同样尊重的。那些花几十块买一串橄榄核的,和那些花几万十几万买橄榄核的,也是应该同样在买家面前一视同仁的。那些几百块、几千块价值不等的橄榄核,在买者手中,也是应该得到把玩的同样的尊重的,因为他们都在传递着文化,给人们带来这乐趣。博爱平等,这就是我今天的关键词。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橄榄核雕市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逐渐形成了江苏舟山核雕基地、廊坊永清核雕基地为主,浙江东阳、东北沈阳等地为衬托的核雕加工销售基地,以及北京、天津、上海为中心,东北、华北、华南地区相互辐射的全国交易市场。2015年,全国有核雕从业者近万人,苏州、永清地区艺人分别都在3000人左右。东北沈阳是近几年才崛起的,虽然人数不多,但起点不低,大都是高学历懂美术绘画的学院派,以及以厨师出身借助厨艺雕花功底为基础的中级雕刻师。

苏州作为加工生产的中心,核雕工艺的方向标,源于对橄榄核雕的传承,也离不开前人的努力。1970年,钟年福、殷小男、殷晓芸、须吟笙联合发起并成立了舟山工艺品厂。这个以钟年福为首任厂长的三四十人小厂,一面接以日本为主的海外订单,一面培养了很多后起之秀。像前文提到的周雪官、谢才元、周泉根、钟火元等人。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大部分厂员各立门户,大小作坊也便纷纷涌现,随着核雕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舟山人农闲时开始做核雕补贴家用,舟山核雕艺人也日渐增多。如今,走进舟山村,墙面上处处可见“核雕”、“内有核雕”、“某某工作室”之类的字样,国内各路核雕藏家和核雕经营者纷至沓来,争相朝拜。

永清核雕名气上虽不如舟山核雕,但其生产规模上已经成为北方最大核雕基地,与舟山不分伯仲。永清与核雕结缘,离不开永清民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清乾隆年间,在永清县后刘武营村有一位称杨四爷的名医,除悬壶济世外,尤好收藏奇巧之物。一天,京城一位王爷的爱妃身染重疾,生命垂危,御医也束手无策。王爷经人推荐,连夜将后刘武营村的杨四爷请到京城王府为王妃诊治。杨四爷果真妙手回春,治愈了王妃。王爷十分感激,许以金银,杨四爷躬身婉言谢绝。王爷沉思片刻,将手中把玩的一枚桃核放在桌子上,让杨四爷上前观看,并一下子被这雕刻9条飞龙的核桃喜形于色。于是,王爷将这枚出自皇家工匠、雕工精湛、把玩数年甚为喜爱的核桃赏赐给杨四爷。杨四爷得到这枚神奇的桃核轰动乡里,一时登门求观者络绎不绝,此枚桃核也被杨氏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后来,也许历史巧合,出身于永清县后刘武营村一个普通耕读之家的杨氏后人——杨恩歧(1943-2010),传承了祖父杨炳良的微雕技艺并在七十年代只身前往北京象牙雕刻厂学艺,之后回村开办核雕生产小组,传授核雕技艺,学徒多达50多人。随着核雕带来的物质变化,核雕技艺也开枝散叶,从此永清核雕也便开始扬名四方,远播海外。截止到2016年,永清县已经拥有1200余家核雕工坊,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产值逾6亿多元,远销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销售带动生产,生产影响销售,这是任何商品都离不开的准则。橄榄核雕作为一种工艺品和商品,就离不开商人。上世纪80年代,除了上海、北京等地的文化古玩界,许多人可以说还不大懂核雕。到了90年代初,一些核雕艺人分别在上海老城隍庙、福佑路以及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天津沈阳道设摊销售核雕,生意较好。随后才出现了一批专业核雕经营者,大量收购核雕作品,开店设铺。随着把玩、收藏的人数日趋增多,核雕市场逐渐形成。北京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橄榄核雕交易市场,也离不开那些最早摆摊销售的核雕经营者们。据说,第一个把核雕带进北京的人,叫须明华。最早他和周建明一起练摊,是任敏华的担挑儿,凭着手中的这些艺人的稀缺货源,日积月累,名气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大。慢慢的,很多人看到核雕销售有利可图,也纷纷进入。随着文玩市场的大幅升温,橄榄核市场也如火如荼。如今,摆摊销售橄榄核的经营者依旧如是,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日益加快,淘宝、微商等网络销售模式也不断增长。

橄榄核文化和好多文玩产品一样,目前还是以圈内文化为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多老百姓对它的认知还很少。很多人可能觉得核雕艺人无比神秘,其实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带着农民的淳朴又带着南方人天生就有的精明,在雕刻作坊中,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手艺者。当然,也有行内人介绍,很多核雕技人交流甚少,大都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甚至在有限范围的小天地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有很多不熟的玩家找他们去直接买货,会有价格虚高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不以为奇。这正如我最初讲的一样,博爱平等,他们其实是最普通的手艺人,用金钱衡量他们的手艺高低也是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买家,更喜欢物美价廉。但是,因为文玩整体行业的虚高,这其中不免有盲目追捧和过分炒作。尊重艺者固然重要,但我觉得很多东西回归本源更为重要。橄榄核终归是一种树子雕刻的藏品或把玩物件,如果把精品抬的过高又把低价的货品作贱的没有底线,就会让玩家和藏家敬而远之。一方面,精品的玩不起,低档的,掉面子,不敢玩。我觉得在橄榄核这个市场,每个角色都要端正心态。不要摆架子的摆架子,充面子的充面子。这样,也只能导致名家仿品层出不穷,题材创作相互模仿,取材立益随波逐流,雕师弃刀从商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文化总会变了味道。

今天的唠叨有点多,其实,有时候我也在问,我这么长篇累牍的用枯燥的文字描述,到底有多少人能一口气读下去。毕竟,大家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而且愿意静下心来与文字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少。我想,现在电脑或手机前的你,大可换个角度。我每天花上大部分时间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点击量获得的收益甚至不够笔记本的电费,又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就让我用手指下的键盘当做核雕艺人的刻刀吧,我雕刻的是与核雕不同的作品而已。只是它雕的是否开脸,是否让大家爱不释手,让时间来验证吧。如果文字前的你,愿意尊重我这些微的劳动,那就努力的继续关注并收藏转发吧!

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