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7-20 15:37
文|愿心
编辑|浮生
1995年10月3日,北京瀚海拍卖会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大博物馆和多个国企事业单位的代表。
人群翘首以盼,全神贯注地期待着今天拍卖的主角。
万众瞩目之下,拍品隆重登场,拍卖会也由此开始。
台下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价。从最开始的起拍价600万一路水涨船高至1800万,最后以1800万的高价被买走。
算上10%的佣金,这件拍品的成交价格高达1980万,一举打破了之前书画作品拍卖的价格记录。
这件引来各方角逐、拍出历史高价的拍品就是北宋时期画家张先的画作——《十咏图》。
一幅古画为何能引来多方争抢?它又为何如此价值连城呢?这幅画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老者带来的“东北货”
1995年,一位老者站在了北京国家文物局的大门前。
他抬头看向国家文物局的牌匾,明晃晃的几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
老者满意地点点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地方。
老者迈步向文物局里走去,还没走几步就被工作人员给拦住了。这种地方,当然是不可能让人随便进出的,更何况老者的外貌一看就和这里相去甚远。
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老人。一身打扮朴素且透着土气,身材瘦弱,面容憔悴,一看就是哪里乡下来的农民。
工作人员没把老人当回事,但是出于礼貌还是向老者解释了一番,大意就是介绍了这里是干什么的,外人不得随意进入,请老人离开等等。
老人听了这话不为所动,说道:“我要找的就是你们”。
说着,老者举起手中的一个包裹给工作人员看。
“这是我家家传的宝物,现在我想把它卖了。让你们的专家来看看,能值多少钱。”
这老者说话带着明显的东北口音,且言语间底气十足,工作人员也不得不对眼前的老者重视起来。
在当时,东北对北京文物界有很强的吸引力。
1931年,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随着他一起来到东北的还有紫禁城内数不清的文物珍宝。
溥仪在伪满洲国内修建了一座“小白楼”,专门用来收藏这些宝物。
1945年,日本战败,在日本扶植下成立的伪满洲国也随之倒台。溥仪仓皇间出逃,并未来得及处理小白楼里的文物。
而当时局势混乱,平时伺候溥仪的仆从侍卫们趁机闯入小白楼,将里边的无数珍宝抢夺一空。
至此,这些文物流落民间,下落不明。这之后的几十年里,经常有东北人带着一些珍贵的文物来到北京的古玩市场出售,大多都是那时溥仪带过去的珍宝。
所以,北京古玩界称这些来自东北的文物为“东北货”,价值很高。
既然眼前的这个老者来自东北,那他手里的东西有很大可能就是一件珍贵的“东北货”。
想到这儿,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刻为老者引见了当时文物局内的一名专家。这时老者才愿意将包袱打开,露出里面的一卷古画。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一幅《十咏图》呈现在众人面前。
老者很是得意,说这是他家的传家宝,想以800万的价格卖给国家文物局。
但是这位文物局的专家看了一会之后却下结论称,老者的这幅画是赝品,最多也就值一万元。
见眼前的专家如此贬低自己的宝贝,老者气呼呼地走了。出了文物局的大门,转头就进了位于琉璃厂古玩一条街的北京文物公司。
进了北京文物公司,文物鉴定专家秦公接待了这位老者。
老者也不废话,几句寒暄道明来意,接着就将《十咏图》展开在秦公面前。
秦公仔细地观察着这幅画,越看越吃惊,越看越高兴。这幅画从笔墨、构图、纸张等等方面无一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这很可能就是一幅真迹。
之所以说可能,不是秦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这幅画太过珍贵,他不敢轻易下判断。
当下,秦公对老者坦言自己的判断结果,但要具体确认这幅画的价值,他还需要再找几位业内专家一同鉴定。
秦公还表示希望老者将画留在他们公司内,因为这样一件珍贵的宝物被老者这样拿着招摇过市太危险了。
不过老者显然并不信任外人来保管这件宝贝,直接就拒绝了。给秦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之后,老者就离开了。
之后,秦公经过多方考证,证实这幅画就是北宋张先的《十咏图》真迹。
他再次找到老者商谈,最后以200万定金的价格从老者手中拿走《十咏图》放到瀚海拍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幅画最终被国家文物局以1980万元拍走。
《十咏图》现世真实过程
以上故事就是关于《十咏图》来历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这个故事的编撰者不免有些贬低国家文物局的意思,且事实的真像也并非如此。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在其作品《一槌定音:我与嘉德二十年》中提到过自己和这幅《十咏图》的一面之缘。
陈东升在书中写到,这个东北人最初来到北京售卖《十咏图》是他接见的。
这个东北人说自己姓王,其祖上在伪满洲国给溥仪当过侍卫,这幅画就是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这个东北人还说,这幅《十咏图》是他替别人出手的,他家里还有《乾隆南巡图》。
陈东升当时刚入行不久,一时间对这幅《十咏图》难辨真伪,而且他当时正忙着收藏齐白石的一幅作品,所以就没顾得上这件事。
之后,他把东北人留下的《十咏图》照片发给书画鉴定家刘九庵看。但由于仅有一张照片,刘九庵也难辨其真假。
后来,那个东北人又来找过陈东升一次,但陈东升始终不能辨别这幅画的真伪,也就没有收购这幅画。
这个东北人转头又找了北京文物公司的秦公。秦公对待这幅画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找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院徐邦达帮忙鉴定。
两人研究了许久之后,终于确定这就是北宋张先的真迹《十咏图》。
秦公买下了这幅画,但具体开价多少,外人无从得知。只是不久之后,这幅画就出现在了瀚海拍卖公司的拍卖会场上,最终卖出了一个打破历史记录的高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十咏图》十分珍贵,所以这次拍卖的过程也非常有趣。
在《十咏图》拍卖之前,拍卖公司免不了对其进行宣传赚一波热度。因此,《十咏图》现世的消息很快在北京文物界传得沸沸扬扬。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北京文物局工作人员的耳朵里。
当时,北京文物局的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正是启功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他立刻联合了其他几位权威专家再次对这幅《十咏图》进行鉴定。
经过几位专家的联合观察判断之后,大家一致认定这就是张先的《十咏图》真迹。
这样一来,这幅《十咏图》就可以成得上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了。文物局的相关领导也做下批示,务必要将这一珍宝带回故宫。
北京文物局先是对这幅《十咏图》的竞拍做出规定:只允许国内博物馆和国有事业单位参加竞拍,其余主体一律不允许参与。之后又为这次竞拍专门拨款,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这一次竞拍。
到了10月3日正式拍卖这一天,拍卖会场果然人山人海。大家都是来自各个博物馆或事业单位的代表,所有人都一幅势在必得的架势。
很快,拍卖会开始了,起拍价600万。
各方代表争相举牌竞价,这幅《十咏图》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很快就涨到了1000万。
在当时,1000万已经是书画拍卖中难得的高价了。很多竞争者虽心有不甘,但实力已经不允许他们继续坚持下去。
会场上继续举牌竞拍的人已经很少了。在剩余的几人中,一名中年男人神色淡然,仿佛胜券在握般不断举起手中的拍子。
会场众人没有几个不认识他的,他就是故宫的文物处长梁金生。这次是由他代表故宫博物院参加竞拍。不止是他,还有故宫博物院的其他重要领导也一同来到了拍卖会现场。
这样的参加规模,足以看出故宫博物院对《十咏图》的重视。
最后,当梁金生将竞拍价格抬到1800万时再没有人举牌。故宫最终以打破当时书画类文物拍卖价格记录的1800万天价将这幅《十咏图》收入囊中。
《十咏图》为什么值钱?
《十咏图》因其天价拍卖价格而名噪一时,不过对于“外行”人来说一定会存在疑惑,为什么《十咏图》能拍出这样的高价呢?
其实,《十咏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北宋史学和文学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十咏图》的作者张先是北宋年间的进士,之后入朝为官。
张先八十多时,时常思念他已故的父亲。每当这时,张先便会找出父亲生前的诗作品读一番,借此缅怀父亲。
一次,张先翻到父亲写的一首七律诗:《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诗的最末两句写到“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
读到这两句时,张先心中为之一动。他想,这不正是父亲生前的心愿之一吗?所以,他决定替父亲完成这一幅画。
张先画技精湛,但要想成就一幅名作,除了技艺,还需要画作有构思和内涵。
张先将《十咏图》的重点定位于“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场景,着重刻画“六老”的形象。
只见在这幅画作中,正厅内有二老棋盘上对弈,另一老一旁观棋兴致勃勃。又一老闻声而来正拾级而上,另有二老在江边小亭上扶栏观景。
其间还有侍卫仆从若干人,具是落笔细腻,面目生动,让后人得见千年前人物精神面貌。
除此之外,画作上的山水楼阁、山石草木等,无一不惟妙惟肖,生动地向后人展示了画家从张家庭院所见的北宋吴兴风物人情。
因此,这幅画的意义不仅是审美上的价值,更是后世学者研究北宋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其价值自然非同一般。
《十咏图》于张先之后流传于世,之后历代收藏者都或多或少在其之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如其卷尾的“悦生”、“秋壑”、“秋壑玩赏”三印,就证明此画被南宋的权相贾似道收藏过。此外,南宋词人周密、南宋画家赵孟頫等的作品中也曾提到过此画。
再后来,这幅画被清朝皇室收入宫中,一直到清朝灭亡。亡国后的溥仪仍居住在紫禁城内,他以赏赐溥杰为名偷偷向外运送紫禁城内的珍宝,这才使这幅画最后又流落民间。
再获《十咏图》,尽管费用高昂,但是对于国家文物局和我们来说,却都是值得的。因为文物本身对我们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金钱说表示出来的价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文物动不动就是天价。
近代以来,华夏大地遭受过多次侵略和洗劫,我们有大量珍宝遗失海外。而为了让这些珍宝回归国土,很多华夏儿女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财力和精力。
例如赵泰来,他的姨妈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携带大量珍贵文物来到英国,守着这些珍宝终身未嫁。等她老去后,国家已经稳定,她又叫来自己的侄儿将宝物运回国。
而为了将这些珍宝顺利运回国内,赵泰来不敢声张,只能靠自己每天一点点在藏宝处挖掘。他从一个青春少年挖到了头发斑白,付出了大半生的经历,终于将这些文物安让无恙的送回国内。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维护的不仅是一件文物,还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尊严。
面对文物,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不仅要保护好文物,还应该让文物来到它更应该去的位置,发挥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