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席慕容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故事引发争议

发表时间: 2024-07-17 22:45

席慕容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故事引发争议

寓言故事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

比如说《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就告诉我们,坚持不懈,要勇敢战胜困难。

由于足够励志,《愚公移山》还被编入了中小学教材,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然而,不成想,就是这样一个正能量成语,竟然被一位台湾的作家要求从课本中删除。

而她的理由竟然是,这则故事太可怕了!

针对“愚公”的作家

这位要求删除《愚公移山》的作家是席慕蓉,她于1943年出生于重庆,1954年随家人迁居台湾。

席慕蓉在文学领域是享誉海内外的诗人、散文家和画家,其作品以优美抒情著称。

由于其知名度,很多大学都会邀请她前来演讲,给学生们树立榜样。

然而,在2014年的时候,席慕蓉却在南开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理解的观点。

她呼吁将《愚公移山》从课本中移除,还要求学生们一起为她的观点投票。

席慕蓉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她认为这个故事太可怕了,并给出了两个主要理由:

首先,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移山的行为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席慕蓉认为,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然,而不是去改变自然。

她担心这个故事可能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计后果地破坏环境。

其次,她认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愚公的行为显得固执而不合理。

席慕蓉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果觉得绕路麻烦,为什么不选择搬家这种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她认为愚公的做法体现了一种不懂变通的思维模式。

席慕蓉担心,如果学生们效仿愚公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是可能引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是可能造成思维的固化,使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思维。

虽然她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学生们却纷纷皱起了眉头,席慕蓉的说法,无疑是对寓言故事的曲解。

扭曲的解释

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阻挡了去路。

每次外出,全家人都要绕道而行,十分不便。

于是年过花甲的愚公下定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山,他带着子孙们日复一日地挖山填海。

然而,这却引来了路人的嘲笑,人们讥讽道:"你太愚蠢了!就凭你的力气,别说移山,连山上的一块石头都搬不动。

没想到,愚公却坚定地回答:"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会增高,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山移平的。"

愚公的坚持最终感动了上天,玉帝派来神仙将两座大山移走了。

这个故事长期以来被视为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它传达了"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的哲理,鼓舞了无数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毅力。

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然而,席慕蓉的观点却故意曲解,去考虑移山不环保,移山是不自量力,这有违寓言故事的本意。

其实,近年来,像这样被曲解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抛弃文中重要的精神,反而抓住一些细枝末节去诋毁。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翻越护栏的行为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交通规则,不应该被美化。

还有人拿李白"斗酒诗百篇"来说事,认为这是在鼓励酒后驾车。

甚至有人指出华佗其实是"无证行医"。

既然如此,我们在面对这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碰撞时,该如何去理智的吸收呢?

现实中的例子

首先,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应低估学生的思考能力。

就拿《愚公移山》来说,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象征意义,而不会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破坏环境的行为。

况且,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故事的寓意。

而席慕蓉这种批评,显然动机不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只是为了博人眼球?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愚公"的例子中看到这一点。

在上世纪60年代,林县(现林州市)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

面对这一困境,当地人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决心自力更生,开凿引水工程。

他们用十年时间,削平1250座山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最后,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千百年来吃水用水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新中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被称之为现代的愚公移山。

这种勇于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愚公移山寓言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我们每天都被海量信息包围,各种观点和言论纷至沓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自己的见解,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以《愚公移山》的争议为例,我们可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个故事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思考。

比如,席慕蓉的环保观点并没有错,这源于她对自然的热爱,但是,如果要是用《愚公移山》来举例,那就是非常不恰当的。

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思维,

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做出明智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要求我们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信息,同时保持理性的怀疑。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来评判过去的作品。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背影》中父亲翻越护栏买橘子就否定整篇文章的文学价值。

结语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点非常重要。

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传统,也不应全盘否定古人的智慧。

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文化遗产,理性看待经典作品。

像《愚公移山》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们蕴含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作品,汲取其中的智慧,而不是轻易否定它们的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愚公移山》不“可怕”》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