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董其昌:一代宗师的艺术世界

发表时间: 2023-11-22 01:48

揭秘董其昌:一代宗师的艺术世界

董其昌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其昌(公元1555~公元1636年),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原籍上海董家汇,后改入华亭县籍。明·万历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湖广副使、督湖广学政、擢本寺卿、侍读学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他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自小生活较清寒。年轻时董其昌究心学问,博通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却屡试不中。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糊口,后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此后便一直自称“华亭人”。

十七岁时,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美的八股文,自认为可以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只得了第二名,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为了求得书法名迹临摹,他还把衣服典当换钱购买。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了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又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在这样的环境中,董其昌更是忘寝忘食的学习,并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于是学问与见识大进,并在京中有些名气。

此后,他竭力搜寻以画山水见长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遗墨,从这些名家水墨杰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三年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后来,更是尽力搜采名人墨迹,揣摩历代山水画诸流派的风格和艺术渊源,尤其推崇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以为他们的作品富有诗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重写意而不拘泥于形似。

受禅门学说的影响,董其昌巧妙地以禅家的“南能北秀”的宗派之分,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提出中国美术有文人与非文人两种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并因此而形成了两大山水画流派。他认为,文人画如“南宗”一派,讲求天然成趣,是“顿悟”的表现,重天赋和悟性,非长年累月精练画技能到达化境。非文人的“北宗”一派,则只重苦练,无天趣可言,是“渐修”的表现,即精画刻写累积而得,这样的绘画方法不可取。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还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艺术修养。他心目中的文人画派自然是“南宗”,代表人物有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等。“北宗”画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思训父子、赵干赵伯驹马远夏圭等。

董其昌认为,“南宗”注重情趣、率真、写意,追求天真幽淡;“北宗”注重技巧、模拟、精工,刻画细谨而无生机。董其昌“南北宗”的理论,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士大夫与文人之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此迅速风靡画坛。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起,董其昌任皇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因受到郑贵妃的嫉恨,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被排挤出京,调任湖广副使。董其昌深感宫中风云莫测,便索性告病不赴,请假养病松江,一住便是六年。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朝廷任他为湖广提学副使。他上任仅四十五天,便辞职告归。天启初年,董其昌应召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赴京修《神宗实录》、《光宗实录》。书成,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协理詹事府事。天启五年(公元1625),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人称“董宗伯”,不久辞职告归。

崇祯四年(公元1631),他又被起用,复任礼部尚书,时年七十八岁;此后,厌倦官场,想隐退为安。经过多次上疏乞归,崇祯七年(公元1634),董其昌被特准,朝廷诏他为太子太保,让他驰驿归里。崇祯九年(公元1636)秋,他以老病逝于松江,享年八十二岁。南明弘光年间(1644年~1645年),得谥号“文敏”。

董其昌传世书画作品甚丰,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有的流传美国欧洲日本,至今保存完好。他的诗文有《容台集》等。

明朝末年是一个求变与保守交织的时代,虽然随着文化艺术的变革造就出了一批卓越的书画家,但作为当时文化主流的依然保守的士大夫阶层,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是董其昌。

隆庆、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是明代书法发展的第三阶段。书家之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朱万钟、徐渭赵宦光等人都是成就卓著者。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要推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最初,他以唐·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书画家求教,书法绘画的技艺渐增。他的存世作品之多,为明代书家之冠,他曾说过:“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故作品以行草最多,以楷书为贵。

如果说赵孟頫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后,是以其秀丽妩媚的“松雪体”书法影响元、明两朝近三百年的话,那么董其昌则是继其后而起,以俊朗秀逸、流畅潇洒的风格影响了明末至清代的三百年书坛。

明·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明史》本传称:“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清代康熙帝玄烨尤其喜欢他的书画,故全国为之风靡。

董其昌的画

董其昌绘画、书法皆集宋、元诸家之长。曾经自己说:“吾学书,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可见其于学法之勤之精,后取众之长,终成一家,对明末及清代书风影响很大,时人称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为“邢、张、米、董”;又有“南董北米”之说。

他对古代名家墨迹多认真临摹过,运笔、用墨、结体、布局等方面能融各家之长,且贯而通之,形成“疏朗跌宕、俊秀飘逸、高雅圆润”的自家风格,世人谓其“堪称继赵孟頫后又一集古大成者”。他是中国书法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宗师,也是中国书坛上最后一位宗师。




——————————

注释:

1、《明史·列传第一七三·文苑一》

2、《历代诗集小传》丙集《祝京兆允明》,钱谦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P299

3、《四库全书·古刻丛钞·书史会要》明·陶宗仪/编

4、同上

5、《珊瑚网书录》卷十六,汪砢玉/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P376

6、《书法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P38

7、《四库全书·古刻丛钞·书史会要》明·陶宗仪/编

8、《珊瑚网书录》卷二三,P640

9、《书法丛刊》第一辑,第38页。

1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三《文先生传》,王世贞/著

11、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集》,文徵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P1619

12、《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P1546

13、《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P341

14、见《古文观止》卷十二《徐文长传》

15、同上

16、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