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6 22:17
第三瞳易经精解第1篇。
算卦这个题目不好讲。但在对《易》的认知中,这又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既然绕不开,索性就来谈一谈。
算卦
大家脑子里对于算卦的印象是不是这样的?一位老神棍支着个摊子,头上戴着太极帽,脸上挂着墨镜,边上竖两个幡子,一边写着八字批命或姻缘测算,另一边写着六爻解运或趋吉避凶。有人上来问事,搞几个竹签子一摇,事情就断出来了。过段时间发现不准,哦那是个骗子,一笑置之。验证后发现很准,会觉得怎么那么神呢,于是愈加迷信,碰到事情就跑去问。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只能说存在即合理,但合理的部分在应用中,用着用着有被用偏。卦有很多妙用,但因为搞清楚其中道理的人少,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包装后拿出来糊弄人。
第三瞳尽力吹开这些迷雾,以期协助有缘看到内容的读者得以轻松些认识《易经》原貌。理解本篇内容需要有些基础,如果是第一次看到的朋友,推荐先翻翻“易经详解”,在个人主页有,也出版了。
什么叫卦呢?“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人。”这是《周易正义》的解释,意思是说,“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就像把东西挂起来一样。区别在于,挂物是有形的,挂出来的卦,是无形的。人的思维,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是分层次递进式具象化的。比如我们回想一个人,最先浮现的会是他的样子,这个,就叫卦。
人的外表是示人的表象,由外及里,才是这个人的本质。宇宙间有很多现象,归类为六十四种,就叫六十四卦,每个卦有一个表象符号,就叫卦象。卦象是卦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符号,通过这个符号,去了解其中的本质,搞明白了、了解透了,当碰到相同或类似情况的时候,就能大致判断出下一步、将来、反面的演变是什么,再结合当下的情况,加上自己的智慧、学识、经验,就可以做预测。所谓的“能掐会算”或“未卜先知”是这么来的,不是念个咒语,故作神秘,搞装神弄鬼那一套。
算卦包含了起卦和解卦。起卦的方法《梅花易数》中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本文只介绍一种,就是《系辞·上传》中记载的起卦法,在第九章。后面会再介绍纳甲筮法。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象数理
要解释这段话,就得谈到《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三个概念,叫象、数、理,也叫易象、易数、易理。有象必有数,有数必有理。关于象数理,程颐的说法是:“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他认为易理是核心。不用管谁先谁后,需要知道的是,在任何一种现象中,都包含了象数理。
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这十个数字,前者是天数,后者是地数。天数五个,地数五个。“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位”指数的位置或角色,也可以引申为方位、属性。方位在《易经》中很重要,任何事物,只要在某个位置上,一定会有个方位。属性指什么呢?指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创造的一套哲学思想,以五种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以及万物衍变的基础。《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水曰润下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润泽;“下”,即向下,下行。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火曰炎上
“火曰炎上”,“炎”,即炎热、光明;“上”,即上升。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木曰曲直
“木曰曲直”,“曲直”指植物的生长形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金曰从革
“金曰从革”,“从”,即由;“革”,即变革。“从革”,是说金是通过变革产生的。在古代,金属的常见作用是用于制作兵器,兵器主杀戮。引申为凡具有坚硬、刚强,肃杀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土爰稼穑
“土爰稼穑”,“爰[yuán]”,即从于;“稼穑[sè]”泛指农业劳作,“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受纳、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五行生克图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属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属性之间存在相互克制的关系,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天文、地理、中医、风水、文化、农业、建筑、音乐等等,至今还在用。
天地生成数
有本书叫《尚书大传》,是解释《尚书》的。书中有句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句话可以作为“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注解。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数一和地数六,都属水,一是生数,六是成数。生是初生,成是完成。事物追溯到本源,总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叫“生”。对数字来讲,追到本源就是一,为什么不是零呢?零是空,是哲学体系的本源,不是数学体系的。数学体系如果零为生数,十进制将不存在。其它几句话的意思与第一句类似。一三五七九,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二四六八十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的成数,两组生数和成数各自相合,形成了基础的十进制数学系统,这就叫“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一三五七九加起来等于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加起来等于三十,二十五加三十等于五十五,所以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是对天地之数的赞词。“变化”两个字得分开看,变者化之生,化者变之成,这也是生(数)与成(数)的应用。一生一成,就构成了我们看得到的世界和看不到世界。
“成变化而行鬼神”,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掌握天地之数的变化后,可以行神秘莫测的鬼神之事,引申一下,可以理解为掌握了天地之数的变化,可以占卜,因为占卜就像鬼神一样,是神秘莫测的。我们现在还会说,“这个人神了”、“这个人是个神人”,神的背后是不可知,掌握天地之数的变化后,一切皆可知、都可以算出来,这是易数的理论基础。第二层含义是说,鬼神也是由天地之数的变化而形成的。
继续看《系辞·上传》第九章后面的内容。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大衍之数五十”,天地之数是五十五,怎么变成五十了呢?还冒出来个大衍之数。这下麻烦了,各种解释都有,选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京房:“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邵雍:“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朱熹:“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马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郑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这些人个个是大牛,解释得都有道理。除了这些解释之外,还可以从《系辞传》本身来寻找答案,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生八卦
“易有太极”,太极=1。“是生两仪”,两仪=1+2。“两仪生四象”,四象=1+2+3+4。 “四象生八卦”,八卦=1+2+3+4+5+6+7+8。太极+两仪+四象+八卦,1+3+10+36=50,这是大衍之数的由来。那什么叫“大衍”呢?大为太,代表太极,衍是推演,由太极推演、衍生出来的数,就叫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太极是不变的本体,本体是一,五十减一,剩下的四十九是用。卦属于用的范畴,用是基于体的,就像术基于道一样,道不变,术是变的,所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只能四十九”。
文王囚羑里
准备五十根蓍[shī]草,代表“大衍之数五十”,随意抽一根出来,这根是不用的,代表“其用四十有九”。为什么用蓍草呢?据传文王被囚羑里期间,就是用蓍草衍出六十四卦的,后世就沿用下来了。如果没有蓍草,用牙签、筷子,或者其它的什么媒介代替都可以。
“分而为二以象两”,把剩下的四十九根随机分为两堆,分别置于左右两侧,象征阴阳,也就是两仪。
“挂一以象三”,从左侧的蓍草堆中抽出来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叫“挂一”。“象三”的三,是代数,既可以代指天地人三才,也可以代指过去现在将来。以左侧的蓍草堆象征天,右手的侧蓍草堆象征地,“挂一”的蓍草象征人,就叫“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shé]”,是数和取的意思。把左右两堆蓍草,分别以四为单位分组,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分开之后,两堆蓍草都会有一个余数。余数不是1就是2,不是2就是3。如果没有余数,就是4。如果左余1,右必余3;左余2,右必余2;左余3,右必余1;左余4,右必余4。
“归奇于扐以象闰”,“归”是归纳,“奇[jī]”指第四步做完后两边的蓍草余数,也叫奇数,“扐[lè]”指手指之间。把两边的余数分别夹起来,左侧余数夹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右侧余数夹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以象征置闰。这个地方,有人说应该先把右侧堆的余数夹起来再夹左侧堆,不用较真,比如你现在坐着,从对面看过来的左侧就是自己的右侧,先拿哪边的余数出来,并不影响结果。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后,左手上夹着的蓍草,不是5根就是9根,把5根或9根蓍草放在一边,余下的蓍草是10堆或11堆,到这里,完成了第一变。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句话是解释“归奇于扐以象闰”的,也是后续占筮过程的开始。“五岁再闰”,讲的是历法中的闰月制度。由于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与十二个朔望月构成的一年长度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调整这种差异,古人采用了置闰的方法。农历每五年,需要设置两次闰月来调整历法,否则会导致季节与月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偏移。“故再扐而后挂”,“再扐”是指在大衍筮法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五年中有两次闰月,因此需要进行两次“归奇于扐”的操作。“而后挂”是指在第二次“归奇”后,将两次“归奇”所得的蓍草挂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模拟还原了天时的变化。“《易》与天地准”,不是随便说说的。
接下来进行第二变。把第一变余下的蓍草(40根或44根)再次“分二、挂一、揲四、归奇”,手上夹着的蓍草,不是4根,就是8根,把它放在一旁,余下的蓍草在8堆到10堆之间。
第三变。把第二变余下的蓍草(32根或36根或40根)再次“分二、挂一、揲四、归奇”,手上夹着的蓍草,不是4根,就是8根,把它放在一旁,余下的蓍草在6堆到9堆之间。
这样经过三变,一个爻就排出来了。6为太阴,7为少阳,8为少阴,9为太阳。少阴少阳分别记作阴阳爻,是不变的;太阴记作阴爻,是变爻;太阳记作阳爻,也是变爻。为什么太阴太阳是变爻?因为物极必反,阳极成阴,阴极成阳,这是规律。把三变后的数字写下来,代表初爻。接着把50根蓍草合拢,随机取出来1根,余下的49根继续“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经过三变之后得出第二爻,以此类推得到六爻。
九至刚,所以用九代表阳爻;六至柔,所以用六代表阴爻。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策”是古代用来辅助计算的竹片或竹签。数学题来了。经过三变之后,剩下的蓍草只有六堆七堆八堆九堆这四种可能性,每堆四根,四乘以六等于二十四,四乘以九等于三十六。排出代表太阴六的结果,需要二十四策;排出代表太阳九的结果,需要三十六策。
乾卦六爻全阳,排出来需要三十六乘以六,也就是二百一十六策,所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卦六爻全阴,排出来需要二十四乘以六,也就是一百四十四策,所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乾坤两策相加等于三百六十,三百六十是“当期之日”,也叫气数。为什么叫气数,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有解释,这里先略过,将来有机会专门讲。“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易经》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一百九十二,阴爻一百九十二。阳爻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两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四营”,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步骤。四步做完得出一爻,这是“成易”的过程。一卦有六爻,每爻有三变,所以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一般我们讲的八卦,是指三画卦,由三画卦“引而伸之”为六画卦,再由六画卦的八卦“触类而长之”为六十四卦,“天下之能事毕矣”,天下间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尽在其中。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显道神德行
这句话是总结,也是对前面内容的赞语。“显道神德行”,“显”当动词用,弄懂了数理,通过数理,可以将“道可道非常道”的那个道彰显出来。“神德行”是说,显道之后,那个看不见的神、不可知的神,它的德行,也可以知道。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神指精神,显道之后,精神就通了,通了就神了,这时候我们的内在精神,外在德行与显出来的那个道相匹配,“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酬酢[zuò]”泛指应酬,主敬宾叫酬,宾敬主叫酢。这里省略了宾语,那就是酬酢的对象,酬酢的对象是天地万物。
酬酢的气氛是很融洽的,有了“显道神德行”的功夫,就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切人生际遇酬酢,所有事情都应付自如。“可与佑神”,是说可以护佑、辅助、帮助神,使之成神。这个神依然不是鬼神的神,是大家都具备的内在精神。南怀瑾老师在《易经系传别讲》中总结了神。他说:“所谓神,就是自己的思想精神能够通达一切,达到了人类智慧的最高处。”这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赞同,“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是说通过前面的方法,可以通达一切,通达一切,就成神了。
最后是孔子的感慨,或者是借孔子的口发出的感慨,与前面那句话的意思差不多:“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不了解《易》的人、不了解神的人,一谈到这些东西,就容易迷信,或者把它们归类到迷信,这是不理智的做法。学通了变化之道,就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等同于掌握了神是怎么回事。
卦排出来相对还是容易的,怎么解呢?下一篇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