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盖碗泡白茶:定点注水与环壁注水,哪种方式更胜一筹?

发表时间: 2022-03-05 15:16

盖碗泡白茶:定点注水与环壁注水,哪种方式更胜一筹?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盖碗泡茶,注水的细节有不少。

有茶友反映过这样的细节——茶饼不好泡开,但是耐泡。

啊,这是怎⁨么回事?

“我刚冲泡了一饼白露寿眉饼,7、8冲后还有茶叶没被浸润,被震惊到了。果然,这就是白茶饼的魅力吗?”

看到这里,心里一惊。

很想见识一下这饼极耐泡的白露寿眉。

豪爽的茶友居然直接甩过来一个视频,内容是他整个泡茶的过程。

视频中,茶友执着水壶,从水流出现到结束手势都没有变动。

这下真相大白了!

这位茶友,难怪你的寿眉饼比常见的更加耐泡,这手法是定点注水啊。

然而,一般情况下,更提倡环壁注水。

注水时,以手执壶,在空中画一个“の”形状,由外及里,慢慢缩小注水范围。

这样的好处是,能够“雨露均沾”,使每一片茶叶都得到浸润。

环壁注水,更能让茶‬味得到体现,得到更加饱满度的茶汤。

至于不建议用其他注水方式的原因,且慢慢往下看。

《2》

定点注水不能完全浸透茶叶。

顾名思义,定点注水就是指,对着盖碗中的一个点,注入沸水时固定不动。

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白茶前几冲的冲泡。

就像茶友视频中,当茶汤注入时,水柱流入比较“偏心”,固定在一个地方往下注入。

盖碗内撬开的茶饼片,只有一半多,能得到沸水的浇注与灌溉。

而另一半,还处于干涸的状态。

只能等待注水完毕后,这部分干燥的茶叶“坐浴”的热汤内,慢慢待水分渗入干茶,浸出滋味。

但这样一来,茶味浸出效率太低,茶味释放不理想。

正确做法应当是,选择快速、直接、高效的环壁注水法。

更何况是白露寿眉,其叶片表面有较厚的蜡质层。

这层蜡质层本就减缓了物质释放的速度,再加上快出水,沸水如“蜻蜓点水”般滑过。

叶片还没有彻底打湿,物质释放过少,单薄的滋味,喝起来韵味不佳。

定点注水,不仅不利于茶叶析出内质,还会让茶叶的内质释放不均匀。

底部的茶叶被浸润,在之后的冲泡中,会更加容易释放内质。

而没有到沸水冲泡的干茶,释放速度不一样,影响后续茶汤的韵味。

《3》

悬壶高冲与定点注水一样,不易释放内质。

此注水方式多用于茶艺表演,动作优美轻盈,给看客视觉上的享受。

但对茶叶的滋味香气的析出,并没有什么帮助。

悬壶高冲,就是抬高水壶的位置,倾斜着注入沸水。

无法确保每一片茶叶都得到润湿,其内含物质无法完全释放进茶汤。

导致最后泡出来的茶汤,滋味不足,风味不佳。

比如,像寿眉这样“粗枝大叶”的选手,茶梗较粗,叶片较大。

通常喝茶时,110毫升的盖碗,取5克寿眉散茶,总会满满当当地溢出盖碗。

这是用悬壶高冲的手法,水流会被叶片弹开,沸水溅到身上,易被烫伤。

再说,当有客人在场,水壶位置太高,水花四溅,影响美观。

若是常见的干泡台,尽是水珠,影响茶桌的干净整洁。

容易造成茶桌一片狼藉,又容易烫伤自己和茶客。

可不是一种好的待客之道,所以,还是尽量避免悬壶高冲。

《4》

茶汤过满也是错误的注水方式之一。

喝白茶,向来提倡使用盖碗。

配合三指握碗法,即大拇指和中指握在两侧碗沿,食指轻扣在盖钮上。

如果一个注水过满的盖碗,就是一个烫手山芋。

当沸水超过上限,合盖时茶汤溢出,还要拿茶巾擦拭,多此一举。

如果沸水直接与手指接触,刹那便会被烫伤。

被热度刺激,又怎么能专注接下来的出汤呢,动作不自然,烫得只想扔了盖碗。

为了不被烫伤,得撇去部分茶汤,这样一来,时间被延长。

哆哆嗦嗦无法快速出汤,倒白白浪费了一杯好茶。

如果顺利实现快出水,也可能出现茶汤滋味较浅。

因为110毫升搭配5克干茶,可以说是白茶的黄金比例,这样冲泡出的茶汤滋味受到大部分茶客的喜爱。

在投茶量恰当,水的比例却超标的情况下,从而稀释了茶汤的滋味物质。

手足无措间,还容易失手打翻盖碗。

《5⁩》

注水过少也不可取。

冲泡白茶,水多易淡,水少则涩。

茶水比例是影响茶汤的关键所在。

内质充足的茶叶,在沸水⁨的浸润之下,滋味香气均匀释放。

按照前面恰当的茶水比例,泡出的茶汤风味适宜爽口。

如若,干茶5克,沸水却低于该有的比例。

滋味物质浓缩于这一杯小小的茶汤中,定然是苦涩难耐的口感。

虽说浓缩即是精华,但内质浓缩于茶汤,难免精华过剩,苦涩物质也过剩。

好茶,就应该用最恰当的冲泡方式,展现其最完美的风味。

用盖碗为例,选择适合大众口味的茶水比例,110毫升的水搭配5克的干茶。

接着采用环壁注水,按照开篇所说的姿势,注入沸水。

尽量让每一片干茶,都能够被水打湿,能够均匀释放物质。

最后展现出的茶汤韵味,才是最美妙的。

《6》

人生如戏,也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表演。

茶艺表演的注水方式,终究是对好茶的浪费。

茶树辛苦孕育的优质茶叶,经过严格的工艺。

最后才有了品质佳、滋味好的茶叶。

被错误地注水消耗,属实有点暴殄天物。

注水并不难,注意高度、注水量,便泡好了一杯好喝的茶汤。

᠎动作不娴熟没关系,勤能补拙。

总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

多加练习,或许21次之后,肌肉记忆便有了。

好喝的茶汤,岂不是信手拈来。

欢迎关注【白茶大课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taimumagu)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