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3 23:47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中国
在钟山石窟保留完好的五处石窟中,最完整的是三号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在众佛像中毅然矗立着一个特殊群体——取经人,他们非神非佛。|陕西文旅
提到西天取经,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唐玄奘只身一人,远赴天竺翻译经文,普度众生。
但历史上也有一群取经人,他们队伍庞大,横跨帕米尔高原抵达天竺。然而史料几乎没留下他们的痕迹,他们所侦知的海量讯息也在千年时间里消失殆尽。
这群取经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要向西天?
被遗忘的取经人
最早记录这群取经人的是,宋朝诗人范成大。
佛陀诞生于蓝毗尼园(位于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距印度只有20多公里),成道于菩提树下,佛陀的教诲被弟子后学集结为经典,由一代代僧侣传遍四方。
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迹所及即为圣地,佛音所传即为圣经,前往西天朝圣求法便是这些虔诚者的夙愿。
宋淳熙四年(1177)五月,范成大离开成都,乘船返回临安,半路来到峨眉山牛心寺歇脚。 交谈中了解到,牛心寺的开山祖是继业三藏大师,俗姓王,耀州人。
寺僧取出一函四十二卷的《涅槃经》给范成大看,继业大师在每卷后都记载了他的西域行程:“乾德二年(964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予遣中,至开宝九年(976年)始归寺。”
范成大将继业大师的的西域之行抄写进游记《吴船录》中。
范成大震惊地看着这些记录,因为相比声名远播的玄奘法师,这群取经人也曾抵达天竺,且有三百人之众。
但除了《吴船录》史料几乎没有他们的记载,继业只是无数个踏上这段旅途的虔诚者之一,为什么没人记得?
宋太祖失败的抱负
历史学者苗子兮在《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一书中分析,继业等人此行最终无人问津可能与宋太祖的政治战略失败有关。
据《吴船录》记载,“乾德二年,宋太祖下诏命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继业此行并非纯粹的个人活动,而是带有“国家目的”,委派者正是宋朝创建者赵匡胤。
从宋朝建国开始,宋太祖就发现可以从往返天竺的求法僧中了解到很多有关西域的形势,最终的目的是收回幽云之地。
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十一月,宋太祖从相隔二十余年自天竺(西域)归来的道圆和尚那里,详细了解到有关西域的山川道里、风习等情况。
宋太祖赵匡胤。|wikipedia
历史学者推测继业等人的入竺已不限于唐朝以前纯粹的宗教活动,而多半带有促进与西域诸国交往这样国策性质的使命。
但宋太祖的宏图终究还是失败了。
据《宋史》记载,雍熙三年(986),赵光义在无法得到诸蕃支持的情况下,遣三路大军伐辽,结果大败而归。
此后,边庭不宁。宋辽交战二十余年后,两国皆力疲,在景德二年(1005)签署澶渊之盟,罢兵卸甲。
苗子兮认为,随着宋太祖的离世和战争失败,继业参与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取经活动最终只是一场取经活动。没人在意是否留下真经,僧侣们所留下的资讯也最终消散。
取经人的痕迹
取经人真的没留下任何痕迹吗?
在陕西境内的钟山石窟中第2窟中,1988年前后,考古学家发现了取经人造像共14处,基本上都是公元1100年前后的十几年内雕凿的。
这些雕像并非是继业,而是更广为人知的玄奘取经图,钟山石窟也是目前已知玄奘取经图像中时代最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玄奘取经图像均为“一僧一从一马”的形式,一字排开,玄奘在前,猴行者多立于马侧牵马,个别在马前;马背均驮经书,书上散发光芒。
钟山石窟第2窟玄奘取经雕像
石泓寺第7窟水月观音与玄奘取经图像
相比于后代为玄奘法师留下的石窟雕像,继业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线索。在范成大的《吴船录》中,他详细抄录了继业西行的路线:
“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石诸国。
度雪岭,至布路州国。又度大葱岭雪山,至伽湿弥罗国。西登大山,有萨埵太子投崖饲虎处,遂至健陀罗国,谓之中印土。”
他与玄奘法师走的路线相反。根据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考察认为,继业极为虔诚,他本可以经龟兹直达疏勒,但因为于阗是重要的佛教盛地,所以他特意绕道于阗。他认为,“对现代人来讲,采取这种迂回的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继业一行还途径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在九死一生中,最终抵达佛教胜地。
而与他一同出发的同伴,生还者不到一半,这些求法者的名字,无人知晓。
参考资料:
1.https://www.sxlib.org.cn/dfzy/sczl/slgs_1/sczlsyj/201808/t20180806_930523.html
2.http://iqh.ruc.edu.cn/zglsdlyj/lsdl_lzjj/xqzmddlyj/110b593939bc4640aeda1bbbef9e5f46.htm
撰文:Arvin
编辑:Arvin
版式设计:Arvin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