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1 23:10
“▶”收听朗读音频
文/国文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注定会产生连接。
与人相处,是一场修行,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乍见之欢远不如久处不厌,想要拥有长久的关系,离不开彼此的付出与磨合。
人们常说:“短期交往看脾性,一生交往看品行。”
人与人相处,“尊重”决定彼此能否处得来,“分寸”决定彼此能否深交,“宽容”和“气度”则决定彼此能否走得长远。与人交往时,做好这三点尤为重要。
“和而不同”是最佳相处状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认知水平有别,位置角色各异,选择决定也不相同。懂得理解各人差异,既不执着于改变别人,也不屈心改变自己,是最佳的相处之道。
遇事坚持自己的三观,是勇气,更是原则;兼容别人的三观,则是为人的修养。
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称臣,两人虽政见不一,生活中却是一见如故的好友。
王安石偏功利实用,力主推进新法;司马光个性醇儒,主张旧法治国。一个激进,一个保守,可谓水火不容。
两人思想的第一次碰撞,就以保守派一方败北而终。
王安石深受朝堂信任,事业如日中天,而司马光则以辞官回乡表明心志。但当外人向王安石询问司马光为人时,王安石从来都是坦荡承认司马光的人品才华,对他大加赞赏。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弹劾罢免,司马光又被重新启用,任职宰相。此时,司马光并未借机排除异己,反而在王安石被怀疑别有用心之际,司马光进言评价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无论朝堂上如何针锋相对,二人都从未对对方心怀恨意,落井下石。
尽管三观各有不同,但王安石与司马光却都能够尊重彼此,和而不同,用各自的理念报效国家,愈发惺惺相惜。
作家莫言说:“酒肉朋友是一杯浓酒,酩酊之后是一场虚有;知心朋友是一杯清茶,细品之后清香弥久。”
人与人之间真正值得的交往,不是表面的曲意逢迎,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我有我的喜好,你有你的坚持,不必强行纠正,各自舒心就好。
只因世间没有三观完全一致的人,恰如不可能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尊重他人的三观,包容别人的不同,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就是最好的关系状态。
做到“熟不逾矩”,才能久处不厌
曾国藩说:“与人相交,疏疏落落。”关系再好,过于叨扰也会惹人嫌,贴得太近反而生嫌隙。
与人交往,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拥有一颗有边界感的心。
20世纪50年代,戏剧家夏衍结识了作家曹聚仁。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
后来,夏衍转到上海一家报社工作,住的地方离曹聚仁家不远。但工作之余,他很少去找曹聚仁,只是几星期通一次电话。
有一次,夏衍的夫人蔡淑馨问他,为何与曹聚仁的关系这么好,却很少走动?
夏衍指着远处的钟楼问:“你听过钟声吧,如果将耳朵贴到钟上,它的声音美妙吗?”蔡淑馨说:“贴得太近,耳朵哪受得了,当然谈不上美妙。”
夏衍点了点头,笑着说:“交友就如听钟,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的关系才会和在远处听钟一样美妙。”
作家周国平也说:“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过分的热情,于人是一种负担,于己是一种消耗。
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不是亲密无间的距离,而在于恰到好处的关心。
守好彼此的边界,把自己当外人,把别人当别人。
懂分寸,将心比心;知进退,熟不逾矩。如此,关系总会越过乍交之欢,走过久处不厌。
少念人过,多记人好
作家刘墉说:“我从来不相信世上有圣人,只知道无论贤人、伟人、好人、坏人、大人、小人,大家都是人。脱去外衣,每个人都是‘双肩承一喙’的生命。”
古训又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即可养德,又能远害。”
人和人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如果心怀怨恨,不仅人际关系遭损害,内心也会受折磨。若想与他人友好交往,不仅需要内在的反省,还要有外在的宽容。
常言道:“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得理也饶人,做人有分寸,不计较仇恨,足以消除无穷灾难与悔恨。不计较仇恨,不是懦弱和无能,而是一种智慧和度量。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既往不咎,学会自我和解,释放痛苦,生活才会有欢笑。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遇事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才能各自安好。
正所谓:“看人短,天下无人可交;看人长,世间一切都可为师。”少记人过,多记人好,将心比心,你会发现,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宽。
为人处世,少盯人短处,多看人长处,是修养;少念人坏处,多记人好处,是成全。
人这一辈子,注定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与自己好好相处,是向内生长;与他人好好相处,是向外兼容。
内外并修,心会宽广,路也会宽广。
主播:李杨诗宇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国学生活(ID: 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