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索临海市博物馆:东汉魂瓶揭示的历史秘密

发表时间: 2024-09-06 19:38

探索临海市博物馆:东汉魂瓶揭示的历史秘密

这是一件奇特到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的器物,主要归因于它极为特殊的造型。器物整体呈葫芦形,主体由大中小三个罐组成,中间通过短柱连接。大罐和中罐之间贴塑着熊、犬、龟、鼠等动物,中罐和小罐之间均匀分布四个更小的蒜头状罐(见图一)。这样的造型显然不具备实用功能。这件器物出土于临海溪口,由此我们无法得出更多关于用途的信息。但同类器物在临海杜桥三国墓中有出土,可以证明此类器物是专门为随葬制作的冥器,是为死后灵魂世界服务的,因此名之为魂瓶最为适宜。


东汉魂瓶

图一

魂瓶流行于汉晋时期的江浙地区,造型上经历了由葫芦五罐到大罐之上以平台承托两层堆塑的变化,但其总体仍是纵向三段、横向中央加四方的造型,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延续性。由此我们可以借助稍晚一些魂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理解此件魂瓶的内涵。

关于魂瓶,自然首先要从灵魂的观念谈起。汉代,人们认为死后有灵魂,其存在也如世人一样有各种需要。故而,人们会为死者准备很多现实生活中需要的事物,使得墓葬成为现实世界的翻版。对于生命来说,食物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需求。对于灵魂,自然也是如此。三国王肃在《丧服要记》中说:“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可见,以谷物供养灵魂的观念由来已久。出土于江苏南京凤凰三年( 274 ) 墓中的魂瓶罐内保留有已经碳化的稻谷,也证实了魂瓶确实具有为灵魂提供食粮的作用。这也是魂瓶被一些学者称为谷仓罐的原因。但复杂的造型表明其功能远超过了谷仓,无疑还具有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

汉代,不死成仙观念得到极大发展,对仙人的信仰在社会中非常流行。汉代铜镜铭文中就有很多关于仙人的内容:“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交龙,乘浮云”“参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失,上大山,凤鸟下,见神人”“上有西王母东王公,仙人子乔赤由(松)子”等等。其时,在道家的神仙思想中仙境最重要的载体是“壶”。“壶”,通“瓠”与“葫”,皆是仙境的表征,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神仙世界的所在。《后汉书》记载的壶公与费长房的故事是最为典型的“壶天仙境”事例。故事中费长房在集市高楼上看到悬壶卖药的老翁在集市结束后跳入壶中不见,遂去拜访,于是在仙翁的引领下飞入壶内,在那里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人世的建有楼阁、宫殿的仙界,“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这件魂瓶显然与壶天仙境有关。魂瓶整体呈葫芦形状,上部小罐与汉墓中随葬的陶壶(见图二)造型一致,周围四个小罐与中罐相连,亦可视为葫芦造型。在升仙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情况下,其葫芦、壶造型显然体现了对升仙的追求。


陶壶

图二

魂瓶主体罐上面的小罐及周围四小罐则与道教的归墟五山有密切关系。归墟五山的观念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后来成为汉代神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据载,归墟在渤海之东的无底之谷,宇宙中所有的水都注入其中,却不增不减。其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之间相距七万里,互为邻居。归墟五山名壶领,状若甔甀,实即壶状,山顶有圆环状的口,四周是平台。魂瓶顶部五罐造型与归墟五山极为相似,五小罐为壶状,有着圆平的口,口沿平齐,象征平台,五口与罐相通,表示神山相邻。可见,此魂瓶实为归墟五山之效仿。归墟神山上的仙境相比壶公之仙境有着更为具体的内容:台观皆为金玉所砌,禽兽皆白色,珠玕之树丛生,花果滋味美妙,食之皆不老不死。这不老不死的归墟仙境实际上是“壶中天地”更为确切的内容。灵魂可以凭借着似“壶”的魂瓶登上神山,奔赴神仙世界,见到仙人,实现不老不死的愿望,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快乐的神仙生活。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类开始精神探索时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原始宗教即是最初的答案。此件魂瓶主体罐贯通上下,以短柱相连,从中可以看到原始宗教萨满通过宇宙树通往天界观念的孑遗。可见,魂瓶作为与死后世界密切相关的器物,所显示的并非单一的追求,而是沉淀了人类发展长河中多种对灵魂归处的探索、信仰。无论是谷仓、仙境还是天界,都是人们对死后灵魂能够进入更好境界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