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昔日农民工诗词才子现状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7-28 18:03

昔日农民工诗词才子现状揭秘

50岁正是很多人准备退休的年纪,这位来自甘肃的农民工老大哥,2023年却选择站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和一群高学历年轻人同台竞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摘得亚军桂冠。

真是深藏不露,拿下亚军的他现在又怎么样了呢?

今天就一起看看朱彦军的故事。

诗词照亮人生路

你见过黄土高原吗?那漫山遍野的黄土,沟壑纵横,粗犷又荒凉。土地贫瘠,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生活就像那里的环境一样,苦,真苦啊。

1973年朱彦军出生在甘肃一个被群山“温柔”包围的小村庄。

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把黄土,就能捏出各种小动物,小伙伴们能从早玩到晚,直到太阳下山才肯回家。

有一天,小学课堂上,老师教了一首诗-《悯农》。那时候哪懂什么诗情画意啊,就觉得这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带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不就是农民的真实写照嘛。谁承想,就这么一首简单的诗,竟然在小小的朱彦军心里,种下了一颗诗歌的种子,生根发芽。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彦军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帮工了。家里穷啊,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还有闲钱供他读书。

可朱彦军这孩子,别的爱好没有,就喜欢抱这本书看,尤其对诗歌那叫一个着迷。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一读就是大半宿,常常把老父亲朱德功看得直摇头。

老人家年轻时也喜欢读书,可惜家里穷,供不起,早早辍学,这成了他心里最大的遗憾。

所以看到儿子这么喜欢读书,打心眼里高兴。他知道,这年头,想走出大山,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有一天,老朱从箱底翻出一本旧书,封面都磨破了,书页也泛黄了,依稀能辨认出“唐诗三百首”几个字。

这是他年轻时省吃俭用买下来的,一直视若珍宝。他把书递给朱彦军,说:“娃,这书你拿去看吧,爹没啥本事,就指望你能多读点书,将来有出息。”

朱彦军如获至宝,捧着书爱不释手。这本《唐诗三百首》,就成了他的宝贝,白天,他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到了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就传来了他朗朗的读书声。

后来,朱彦军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从甘肃到西安,做过建筑工人,搬过砖头扛过水泥,也干过管道维修,风里来雨里去,尝尽了生活的苦辣酸甜。

工地上的活儿,那是真累啊。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恨不得倒头就睡。可偏偏到了晚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朱彦军最“不合群”的时候。

工友们都爱凑一块儿,喝酒的喝酒,打牌的打牌,吹牛的吹牛,可朱彦军呢,他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借着昏暗的灯光,捧着那本《唐诗三百首》,看得津津有味。

“老朱,你搁这儿摇头晃脑地干啥呢?来来来,跟哥几个一起玩两把。”

“就是,别老看书了,伤眼睛。来,喝点小酒,解解乏。”

面对工友们的热情邀请,朱彦军只是笑着摇摇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诗词世界里。有人说他不切实际,放着好好的钱不挣,偏要读什么诗词,能当饭吃吗?

听到这话他只是笑笑,不解释也不反驳。他知道,对于这些整日为了生计奔波的工友们来说,诗词歌赋,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

他们理解不了,那也正常。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梦想一直支持他前行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下去了,都说三十而立,可对于朱彦军来说,这“三十而立”立得可太难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几年前经人介绍,他和村里的姑娘结了婚。妻子是个实诚人,勤劳善良,没啥文化,但也知道朱彦军喜欢看书,从不抱怨他“不务正业”。

结婚后,他们先后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像两棵幼苗,需要他细心呵护,慢慢长大。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朱彦军心里既欣慰,又充满了焦虑。他想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别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困守在大山里。

“娃儿要读书,要走出这大山。”朱彦军逢人就说。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咬牙在县城买了一套二手房,一家四口从山沟沟里搬进了县城。

搬家那天,朱彦军早早地起床,把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看着收拾妥当的房间,他心里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场景。

只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县城的开销比农村大得多,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朱彦军不得不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还要去打零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回家倒头就睡。

2019年的一天,朱彦军干完活回到家,累得瘫坐在沙发上。他随手打开电视,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吸引了他的注意。

舞台上,那些选手自信地背诵着诗词,侃侃而谈着诗歌背后的故事,他们对诗歌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朱彦军。

看着看着,他眼眶湿润了,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自己也有过那段时光啊。

“我也想去参加。”一个念头,突然从他脑海中冒了出来。可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他又犹豫了。

孩子还在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他怎么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增加家里的负担呢?

这个念头就此压了下去,转眼到了2021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联系上了朱彦军,邀请他参加节目。

朱彦军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和《中国诗词大会》这档高大上的节目扯上关系。接到节目组电话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蒙了,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

激动过后,现实问题也摆在了眼前。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自己还要打工养家,哪有时间去参加什么节目?

再说,自己一个没啥文化的粗人,跟人家那些高才生同台竞技,那不是自取其辱吗?思来想去,朱彦军还是婉拒了节目组的邀请。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导演组并没有放弃,他们被朱彦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鼓励他别放弃,有机会一定要参加节目。

于是,在2021年,节目组再次联系上了朱彦军,希望他能鼓起勇气,站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

可此时的朱彦军,生活依然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填满,哪有那个闲情逸致去追逐梦想啊。

导演组的诚意和热情,让朱彦军既感动又无奈。参加节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现实的压力,却让他不得不一次次地放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2022年,就在朱彦军快要忘记这件事的时候,《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导演的电话,再次联系到了他。

这一次朱彦军和家里人说了,没想到,妻子和孩子都举双手鼓励他参加。

孩子们和妻子的鼓励,让朱彦军最终下定了决心,参加2023年2月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

上舞台改变人生

到了北京,朱彦军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可新鲜劲儿还没过,就该他上场了。

好家伙,央视的演播大厅那叫一个气派,灯光晃得他眼睛都睁不开,台下乌泱泱全是人,比赶集还热闹。

上台前,老婆孩子给他鼓劲,可真站到台上,朱彦军腿肚子还是直转筋。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这可是他压箱底的“战袍”了,可跟旁边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选手一比,咋看咋像来串门的。

但是这倒节目开始的时候,朱彦军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就这么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朱彦军竟然杀进了决赛。

那一刻,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咱农民工,也能出口成章,也能站在舞台中央。

最终,朱彦军获得了亚军,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奖杯,他激动得差点哭出来。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要翻篇了。

领完奖,朱彦军谢绝了节目组的邀约,回到了家乡。他心里清楚,自己不是明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家乡还有妻子孩子,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他照顾。

回到家乡后,朱彦军被静宁县社会保障局聘为了一名工作人员,在县广电和旅游文化局上班。这下可好,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了。

在新的岗位上,朱彦军也不懈怠,而是积极参与到宣传推广工作中。

他走进学校,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放弃梦想,他组织村民们开展诗歌朗诵比赛,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未来更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把诗歌带给更多的人,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朱彦军的故事,让人感慨。你看他,从小家里穷,没读多少书,只能早早出来打工,干的都是又苦又累的活儿。

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诗词的热爱,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这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说实话,现在这个社会,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谁还有心思去读诗啊?

可朱彦军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诗词,它不只是阳春白雪,不只是附庸风雅,它更是一种力量,能支撑着我们在困境中前行,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所以啊,别再说读书没用,别再说诗词离我们太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