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17 14: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在古代,文人求人的方式往往别具一格,有时一首诗便能传递千言万语。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正是如此,当他求人办事时,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打动了人心,更在千年后的今天成为中学课本的必备篇目。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令无数学生为之动容。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孟浩然挥笔成诗?这首诗又为何能跨越时空,成为经典?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洛阳,家世显赫。他自小就夙怀大志,立誓要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浩然天资聪颖,诗词文章亦颇有造诣,少年时代便已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才子。和他的好友王维、王昌龄一样,当时的孟浩然朝气蓬勃,热血沸腾,对于能够有朝一日为朝野建树深怀憧憬。
三人在一起时,常常畅谈时事,憧憬着将来有朝一日能够施展抱负,在仕途上取得斐然的成就。然而好景不长,同乡张柬之一事打击了孟浩然,令他对仕途产生了重重动摇。
张柬之本是孟浩然等人一同景仰的贤相,却因为遭人排挤和诬陷而最终被贬黜,在流放途中更是客死他乡,噩耗传来,孟浩然痛彻心扉。
作为曾经仰慕有加的张柬之,竟然会遭此横祸,足见当世的人情冷暖,官场的险恶剧毒。
从此,孟浩然开始怀疑做官是否就一定能建功立业,是否在这官场上越陷越深,就一定能施展抱负。于是他暂时放下了仕途的梦想,下定决心不再入仕,改为隐居田园,过着自在逍遥的生活。
就这样,孟浩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张子容一同隐居在洛阳的鹿门山,开始了诗酒田园的日子。
两人白天在山间采摘野菜,夜晚则沏上一壶酒,吟诗作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初时还十分顺遂,两人如痴如醉,对于此生早已看淡人世俗事。
可谁曾想,好景不长,不久孟浩然的父亲就遽然离世。作为家中长子,孟浩然从此就不得不背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单凭诗词创作是无法为家计所需,他不得不重新踏上谋生之路。
此时,孟浩然已年过三十,本应是事业家庭双双美满的阶段,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暂时放下诗书,开始筹谋重新出仕的路径。
作为当朝宰相的张九龄素来爱才,孟浩然就决定向他求援,希望能借助他的力量获得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希望能借此获得张九龄的赏识和提携。
诗中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景致作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绘,八月的湖水平如一面明镜,湖面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岳阳城也映入湖中,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
但即便写景如此动人,孟浩然最终还是旨在表达自己求官的渴望,於是巧妙转折一笔,写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确实是孟浩然当时的真实写照。生于太平盛世,他深知一介书生如果不为官,就只能过着"画地为牢"的闭门造车生活,日子实在太过逍遥自在了些。
所以,他才会借景抒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想要重新出仕的心情。
可惜,尽管张九龄为孟浩然做了努力的引荐,但唐朝皇上并不为所动,孟浩然求官的愿望也就这样黯然落空了。接下来几年间,他眼看着好友如王维、王昌龄等人步步高升,不免心中愈发羡慕嫉妒。
毕竟,诗词创作能给他带来的家计实在有限,想要过上更加体面富足的生活,似乎就只有重新踏上仕途这条路了。
于是,年过四十的孟浩然干脆下定决心,要一试最后的机会。他准备再次尝试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文词造诣,终于获得功名一个出路。
可就在这时,一件出乱子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彻底打碎了孟浩然重新求官的梦想。有一天,王维在家中宴请多年的好友孟浩然。
两人正酣谈正酣饮之际,不料唐玄宗竟然路过此地,临时起意前来王维府中小坐片刻。当时孟浩然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皇榜惊得目瞪口呆,赶紧四处躲藏了起来。
眼见孟浩然如此反常,唐玄宗心生疑惑,便命王维将他请了出来。想必这是个了不起的才子,否则怎会如此过于拘束呢?于是唐玄宗便要求孟浩然当场朗诵一番,献丑他的才学造诣。
孟浩然此刻正处于惊吓状态,等到被请到唐玄宗面前,他张口就是那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词一出,立刻引起了唐玄宗的愤怒。他认为孟浩然是在诽谤自己,遂斥责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就这样,孟浩然求仕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就彻底破灭了。如果他当时能稳住阵脚,或许就能凭借才华在唐玄宗面前施展一番,说不定还能获得宠幸,从而一步登天,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命运终是捉弄了他,从此他只能彻底与仕途无缘了。回想起来,如果孟浩然当初不要急于求成,而是继续隐居田园,安心读书作诗,说不定他的一生就不会这般狼狈不堪了。
然而如果他当时就此放弃仕途,或许他的一生也会缺少了一些追求和意义。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华雪满山",追求理想的道路往往注定是崎岖坎坷,孟浩然大概也是走着走着,就陷入了这般两难境地。
其实,在此后孟浩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为他说项,希望能为他引荐出路。但无一例外,都被孟浩然一一礼貌地婉拒了。
似乎在那一次与唐玄宗的遭遇之后,他就已经彻底放弃了踏上仕途的理想,只想安心做一个诗人,在田园山林间度过自己渴望已久的逍遥日子。
然而,现实往往骨感。即便孟浩然暂时放下了身段,重新回到诗书田园的生活中,可他终究还是要面对生活的重压。
诗词创作能为他带来的收入终归有限,要想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还是需要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作为依靠。
所以,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孟浩然平静安详,实则内心深处他对做官的向往从未真正放下过。他也许已经对这个朝代的官场产生了厌恶,但他却始终无法割舍内心那股子建功立业的抱负。
正如他写给张九龄的那首诗中所透露的心理矛盾一样,他虽然叙景抒情看似在陶冶性情,实则是在暗自流露对仕途的渴望。
可以说,孟浩然始终无法真正做到如同陶渊明那般"逍遥自在,无求于世"。作为一介诗人,他自然希望能遗世立名,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才华。
可作为一个单纯的书生,他却又无法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不得不踌躇满志。所以他才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前仆后继地做出一些让人感到矛盾的举动。
正如那句古语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孟浩然虽然在一时冲动之下选择了隐居,但最终他还是无法彻底割舍内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他一度想要出人头地,获得显赫的名声,但又无法真正承担起做官的重担。所以他才会在一次次机会失去之后,最终选择了安于现状。
至于那最后一次与唐玄宗的插曲,倒也正是命运无常的一个写照。当时的孟浩然根本就没想到会在那种环境之下突然接受皇帝的质询,一时失态自然在所难免。
如果他当时能沉住气,或许就能在皇帝面前尽显才学,博得欣赏而获得青睐。但事已如此,他也只能就此收手了。
诗词大家孟浩然一生未能获得功名,但他留给后世的,是那些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佳作。
就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那样,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矛盾心理,正是这些蕴藏着内在张力的绝唱,才让它们饱经岁月洗礼而不衰颓。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关键是要用怎样的精神境界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