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寻千年善化寺: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发表时间: 2024-06-28 15:29

探寻千年善化寺: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在中学时期就要求背诵的朝代顺序表中,有唐宋元明清,实际上‬唯有‬宋‬,不应‬单独‬称‬宋。宋朝所处的时期,是宋,辽,金,西夏并立的分裂时期,与宋朝同时期‬并立的王朝,还有辽,金,和西夏。简单来说,就是宋朝的领土在南部和中部,辽,金,西夏则先‬后占据了北部。

大同,在宋朝时期,先后属于辽国金国,在那个时候,一个江浙沪的人,要是去到了大同,就相当于出国了。

地处大同古城永泰门西侧的善化寺,以其历史悠久,保存辽,金时期建筑多而闻名于世,也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善化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令各州郡建设或改建一座大寺,全部统称为开元寺,承担国家祭祀的任务。

善化寺大概就是那个时期建成的,初名开元寺。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同年,契丹人成立了辽国。

公元938年,燕云十六州落到了契丹人手里。

所谓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其中就包括大同。

今日的大同,在当时变成了辽国领土。

当时的契丹人崇尚佛教契丹统治者将大同建于唐朝的开元寺改名为大普恩寺,取“普化慈恩”之意。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成立了北宋

但北宋并没能全面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统一全国,版图仅限于广大的南方地区和一部分中原地区,与北方的辽国并立。

1115年,北方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1125年,金国灭了辽国。

1122年,辽与金爆发大战,大同作为辽国的西京,被金兵攻陷,包括大普恩寺在内的许多寺院被严重损毁。

金‬灭‬辽‬之‬后,今日的大同又从辽国领土,变成了金国领土。

1128至1143年,金国的圆满大师广募善缘,用了15年的时间,将毁于战火的大普恩寺重修重建,奠定了今天善化寺的建筑规模。

而善化寺的名称,则定于明朝1445年,由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取“广结善缘,普施教化”之意,沿用至今。

善化寺的大门

善化寺与其他众多庙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东北民族契丹和女真统治下建造起来的,与汉族统治下建造的庙宇,有着迥然不同的气质,有着东北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

善化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布置了山门(天王殿),三圣殿(中殿),大雄宝殿(大殿)。天王殿和三圣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东配殿和西配殿。三圣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文殊阁和普贤阁,这是一座典型的“迦蓝七堂”古制建筑群。2008至2009年间,又在寺院的西侧新建了花园。

梁思成先生考证,善化寺的山门,三圣殿,普贤阁,为金代遗物,大雄宝殿为辽代旧构。

善化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寺庙中最大的山门。

山门,是指寺院正面的大门,古时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山门是寺院与外界的界限,也是进入寺院的必经之地,故称之为“山门”。

山门可分为牌坊式和阁楼式,而善化寺现存的山门是阁楼式的,不知道最初建立时,是否有牌坊式的山门存在。

山门正面对外,是善化寺的大门,但并不开放,游人需从东面的小门进入寺庙。

也是善化寺的山门

山门前有两座石狮子,面相“颇为恶劣”,很可能是明代以后的产物。

门两侧一副对联,内容由大同市前市长耿彦波撰写,由艺术家韩美林亲手书写。

九百年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

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

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

九百年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

山门的另一面,也就是朝向寺庙内部的那一面,有入口进入,里面摆放了四座高达7米的佛教护法天王塑像,被称为天王殿。上方蓝底金字牌匾“威德护世”,由1528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逊宁题写。

山门的另一面,也是天王殿的入口

也就是说,天王殿这座建筑,担负了两个功能,一个是正面的山门,一个是建筑内部当作天王殿来摆放天王塑像。实际上自元代明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与天王崇拜的流行,逐渐出现了山门与天王殿互相替代的做法。梁思成认为善化寺的山门建筑本身是金代遗物,在明朝时期被重修过,殿内的天王像是明代的作品,天王的摆放也被逆时针移动了一个位置。

牌匾“威德护世”,由1528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逊宁题写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他不是在比ok,而是手捏宝珠。

北方多闻天王,原本手持混元伞,唐朝以后演变成托塔李天王。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诸佛面貌逐渐汉化,四大天王被塑造成了中国古代武士的形象,起着风调雨顺,护国安民的作用。而善化寺的四大天王像,表情可爱俏皮,让人过目不忘。

四大天王分别守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司风调雨顺之职。

南方增长天王职守是:风

西方广目天王职守是:调

北方多闻天王职守是:雨

西方广目天王职守是:顺

三圣殿,普贤阁,文殊阁。

由天王殿往前走,是三圣殿。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院,殿内供奉了毗卢遮那佛(也就是释迦摩尼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称为华严三圣。

中院:三圣殿

三圣殿内的文殊菩萨

寺院东西两侧,对称坐落着普贤阁和文殊阁,阁楼内各供奉着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

普贤阁,是梁思成认为的可能是辽金大战后幸免于难的遗构,也就是外墙和建筑基本都在,只是里面的东西损毁严重甚至不在了。

梁思成1933年来到此地时,普贤阁的上层有普贤菩萨骑着白象的塑像,“屡经后代重修,犹存宋代之作风”,当时普贤菩萨左侧还有一立像。而普贤阁的下层,原有的塑像和墙壁已经被毁,1933年的梁思成也无缘得见。

而现在的普贤阁,是1953年落架重修的,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阁内是一座头戴花冠,双手合十,坐在六齿白象上的普贤菩萨。周边墙壁是根据普贤菩萨的故事绘制而成的壁画。

1953年落架重修的普贤阁

普贤菩萨的座骑是六齿白象,可以看到菩萨背后有楼梯通往二楼。

阁内壁画

普贤阁对面的文殊阁是2008年复建的,原件是与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一样的阁楼,民国年间毁于大火,仅存台基和柱础。2008年,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原则复建而成。现在的文殊阁,外观与对称方位的普贤阁看上去别无二致。阁内是一座头戴花冠,手捧如意,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

牌匾上的“文殊阁”与对面“普贤阁”一样都是唐代颜真卿的墨迹。

阁内壁画

文殊菩萨的座骑是青狮

天花板

珍贵的大雄宝殿

最后回到中轴线上,登上台阶,来到大雄宝殿。

善化寺最精彩最宝贵的部分,就是这座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金代重修,是善化寺的主殿。

大雄宝殿内的彩塑,是中国辽金彩塑的代表作,主佛坛上是五方佛共五座,旁边弟子和协侍菩萨各两座,两侧佛坛上有二十四诸天,共计三十三尊塑像,姿态不同,神情各异。殿内的辽代塑像大多已经损毁,现存造像基本上都是金代的,明朝时期全部重新整修过。

正中的主佛坛供奉着五方佛

东侧佛坛有高大的诸天像

西侧佛坛有高大的诸天像

正中间为五方佛及其弟子。五方佛是指,东方不动如来,南方宝生如来,中央大日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正中间为大日如来佛,两边是两位弟子

弟子迦叶

弟子阿难

中央为大日如来佛

西方阿弥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南方宝生如来佛

顶上的斗拱,中间是两条龙。

木质彩漆天花

大殿东西两侧相对排列着二十四诸天造像。

大殿东侧的诸天塑像以及背后的壁画。

大殿西侧的诸天塑像以及背后的壁画。




东西两侧的诸天,还是两两对应的,比如下面这两对。

西侧

东侧

还有下面这两位。

东侧

西侧

富有江南风情的西花园。

2008-2009年,善化寺西侧新建了西花园,占地17400平方米,中心人工湖为26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八角亭,四角亭,扇形亭以及回廊,一步一景,极具江南风情。


善化寺这样的古建,实际上是不同朝代的历史遗物的叠加,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建筑,在战争和时间的洗礼下,能存下来已实属不易。

最后再理一下善化寺的修缮历史,

始建于公元713-741年的唐朝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

辽国时期被契丹人更名为“大普恩寺”。

1122年大部分毁于辽金大战。

1128年在金国统治下开始大修,奠定了今天善化寺的规模。

1445年明正统年间被皇帝赐名为“善化寺”,也伴随着大修。

后续明万历,崇祯年间,寺院又有多次修葺。

康熙年间,公元1708-1716年,进行了为期9年的大修,令寺院焕然一新。

进入新中国以后,

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

1961年,善化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历时4年半。

1999年,修天王殿。

2007年,修三圣殿,历时7个月。

2008年,复建文殊阁,左右斜廊,新建了西部的花园。

2010年,将暂时存放于西院的五龙壁,移至山门正前方。

至此,善化寺才呈现出今天的风貌。

善化寺免收门票,性价比很高。寺院内不只有建筑,院内小路两旁种满了杏树,山楂,这个季节已经可见硕果累累。


- 图文原创,手机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