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30 16:17
“持枢”篇揭示的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凝结了鬼谷子对天道的深刻透析。不足之处就在于章节太短,很像是遗留下的残卷。尹知章在《鬼谷子注》中曰:“此持枢之术,恨太简促,畅理不尽。或编篇既烂,本不能全也。”
《持枢》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清晰地指出了逆天而行必将衰亡的客观事实,意在让君王以此为警戒。力图引导君王顺应天道,敬天爱民。这种思想不仅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治国安邦的处世哲学。
掌握事物的规律,要因势利导、顺势为之,不能逆道而行。因此,君王应该秉持“持枢”之要义,以天道行人道,做到顺时而行,顺事而为。这样就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社会就能稳步发展。有了百姓的支持,兴国安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持枢:讲述自然界的基本运转规律。持,掌管、执掌;枢,本指户枢;正,规律,准则。洞察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则,以便采取能适应的行动。干:干扰,干犯。逆之……必败:元亮曰:“含气之类,顺之必悦,逆之必怒,况天为万物之尊而逆之乎?”元亮,东晋陶潜字,高蹈隐居避世者。逆之……必衰:违背民意的人,即使暂时强大,也终归要失败,要衰弱下去。大纲:基本纲领。
【译文】持枢,讲的是掌握自然之道。就是说,春天万物萌生,夏天万物成长,到了秋天万物收获,冬季寒冷万物储藏。这就是自然界运行的正常法则,决不可企图改变和违背这些规律。若违背了这种法则,即使有成功的可能,也终究会失败。所以说,作为君主治理国事也有一定法则,使百姓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把百姓教养成才,万万不可违背民意,倒行逆施。这是顺应自然之道而不可扰乱的。违背民意的人,即使一时强大,也终归要失败,要衰弱下去。这种基本法则,也是君主治世应效法的基本纲领。
【点评】宏大的构想,战略行动的发起,都要依据对时局、环境的分析而定。即使小范围的谋略也必须进行审视。审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谋决策正确与否。谋略发展史证明,善于审时度势,是高明谋略家的特征。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清晰透彻地分析环境与洞察形势,是确定奇特方案的基石。谋略审时论,要求谋略主体必须站在时代的舞台上考虑问题,根据社会发展大趋势考虑,即使是宏大谋略也不能跨越历史发展阶段。
在决策中,能做到认识时代,自然按时代要求谋划各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应当学会从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分析社会和世界。其次,明确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性质和特点后,就应自觉注意使自己的虑谋施谋指导思想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
【感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主宰宇宙中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法违背它而独自运行的。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则成,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则败。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自觉地依照这个规律去进行。
《 中 经 》
“中经”是鬼谷子鉴人、识才和制人的秘诀。中经主要论述的就是内动心计、外以制人的诸多方法。主张通过人的相貌来了解其本性,通过人的言语来了解其原义。这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运用,是“本经阴符”的外用。其目的就要控制人心,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中经”论述了七种行事原则。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实际上是一种观人术,就是通过察言观色以摸清对方的实际情况。“闻声和音”,实际就是一种美言结人术,就是从言谈中找到对方的各种情况和关系,并通过交谈来求得对方的信任,消除防备。“解仇斗隙”,实际就是一种驾驭术,就是坐山观虎斗,从细微的环节入手,使他们有竞争,进而挟制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缀去”,就是把握背离自己的人的心态,留下余地,使之有后用。“却语”,就是批驳对方言谈中的漏洞,抓住对方的把柄,从而达到使其为我所用的目的。“摄心”,实际是一种收揽人心的方法,就是把握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采用不同的方法收买对方。“守义”,就是用各种仁义道德来约束他人的行为,达到摸清对方心态的目的。
这七种技巧和策略被游说策士们视为至宝,不仅钻研学习,更是变化百出,融会贯通,成了他们的奇门遁甲。
(一)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注释】中经:中,内心;经,经营、治理。中经,指以内心去经营外物。振穷趋急:振,起也。趋,向也。物有穷急,当振趋而向护之。穷,窘迫。施之:实施“振穷趋急”。能言:能言善辩。此言以言语助人、救人。拘执:被拘囚缚绑之人。俦善博惠:按:俦,并也,引申为多。俦善,多善,多做善事。巧于雄辩的人最能解决纠纷,所以就成为善人的好友而广施恩惠。俦,同类、伴侣。依道:道,道德、道义。依道,遵循道法。养使小人:豢养、驱使自己所救的被拘执之人。世异时危:坏世道,危难之时。阗:充满。伐害能言:故能言之士多被残害。破德为雄:被迫放弃德行铤而走险。抑拘成罪:遭到拘捕成为囚犯。戚戚:忧心貌。败败自立:尹曰:“谓天未悔过,危败相仍,君子穷而必通,终能自立,若管敬仲者也。”
【译文】所谓“中经”,说的是帮助穷困,救济危难,能做到这个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辩、道德深厚的人。如果解救了牢狱中的人,那么这个穷途末路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对方的恩惠。能言善辩的人,必定能够多做善事,广施恩惠;那些对人施行德义的人,都依道行事。救人出囹圄的人,必定能够豢养、驱使那些被援救的人。士大夫常常生不逢时,遭遇危难之时,有的人能在战乱中九死一生,免于死亡;有的人能言善辩,反遭谗害;有的人被迫放弃德行铤而走险;有的人遭到拘捕成为囚犯;有的人想戚戚独善其身;有的人危败相仍,却能自强自立。由此而论,为人处世之道,最重要的是挟制别人,而不能被人挟制。挟制别人的人,便能够牢牢地把握住权柄;受人挟制者,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
(二)
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记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注释】见形为容:观人形貌而知内情。象体为貌:观人体态而知内心。音:弦外之音,本意。郄(xì):隙。缀:连,系。却:退。摄:取。守义:恪守正义。《本经》……《中经》:《本经》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至于其权要变化,则都在《持枢》《中经》中讲述。
【译文】所以,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听到声音要能随声附和,要善于解除仇恨和与敌斗争,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对付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本经》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至于其权要变化,则都在《持枢》《中经》中讲述。
(三)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注释】爻(yáo)为之生:此指见卦爻便可测出吉凶。爻,组成卦的符号,分为阴爻、阳爻。影响:此指言语行事。守:操守。《诗》:《诗经》。《书》:《尚书》。淫僻:过度和邪僻。郄:漏洞。郄,同隙。
【译文】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之术,讲的是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事、外在形貌体态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用此术对付那些有操守的人却不行。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之物,耳朵不听邪恶之言,言必《诗》《书》礼义,行为既不过度也不邪僻,动合大道,行为端庄,道貌岸然,是一些用理性压抑了真情的人,这样的人就难以从外貌形态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遇到这种对手,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真情,避免自己的言语中出现漏洞,早早离他们而去。
(四)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注释】商、角:皆古代五音之一。清人陈澧《声律通考》(卷一)曰:“五声:宫、商、角、徵、羽,始见于《周礼》,下至赵宋,未之有改。近世俗乐以工尺字谱代之。”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由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而不相合,所以才有乐声不调和的现象。徵……相配:此乃以五行附会五音。为四……宫乎:宫:五音之一,被视为土,能和其他四音。散、伤、丑、害:尹知章曰:“不和之音。音气不和,必与彼乖,故其言必逆于耳。”比目:比目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古人认为总是两条并游。合翼:比翼鸟。只有一眼一翅的鸟,总是两只并羽齐飞。须:求。
【译文】所谓闻声知音之术,说的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就不会相互恩爱友善。这就像五音中商音角音不能相合,徵音羽音不能相配,而能协调以上四音的,只有宫音一样。所以五音不协调就不悲壮,那些散、伤、丑、害等不和之音,更不成声调,用这些音来游说必然难于入耳,意气不投之人,言语必逆于耳。即使他们有美好的操行、备受赞誉,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恩爱无间,同气相求。这就是因为意气不投,音调不和谐的缘故!
(五)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者是也。郄无强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注释】羸微:此指弱小者。羸,瘦,此指势弱。微,小,此指地位低。谓解……强也:此术讲如何解斗买友。弱者相斗,自己可控制他们,故解之令皆归己;强者相斗,自己难以控制任何一方,故令其斗,待双方皆弱后各个击破,胁迫他们归己。强郄:有隔阂的强者。污:玷污。耻其宗:耻于祖宗受辱。苟:苟且。此为只懂得。倍:背向,抛到脑后。无:不论。御:指对手。胁:胁迫。
【译文】所谓解仇斗郄之术,解仇,是说要调解两个弱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斗郄,说的是令有嫌隙的强者相斗,两个强者既然斗起来,就必然有一胜一负,这样我们既控制住弱者,又控制住强者。让有嫌隙的强者发生争斗,对胜了的一方,则夸大他的功业,张大他的声势;对失败的一方,则对他的失败表示哀怜,对他的位势表示伤心,蛊惑他:这一次一定丢了声名,还对不起祖先。这样,胜方听到我们称道他的功业和威势,便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适可而止;而败者听到我们哀叹其失败,见到自己被损伤,就必然不忘战争创伤,努力使自己强大,加强力量,为此而拼命。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敌手和对手,都会因此而削落,都会在削落后为我们胁迫、并吞。
(六)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注释】系言:系留人心之言。余思:此指怀念,留恋。厉:勉励。厉,励古今字。期喜:约定高兴的晤面日期。期,约期。款款:诚心貌。
【译文】所谓缀去术,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赞美他的肺腑之言,使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所以,对将要离去的诚信君子,要称赞他的品行,激励他的意志,赞美他品行可嘉,告诉他还会见面,并与他约下见面日期,让他心中高兴。并利用别人的教训来验证自己以往的行动,某人离去了还与这里保持良好关系,来证明我们对他的至诚心意。这样,他人虽离去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七)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注释】察伺短:考察窥伺短处。识:记住。动:以……动其心。盖藏:遮盖。却:退。见:显露。
【译文】却语术,就是要观察对手的弱点。因为对手的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言的地方。我们就把对方的短处默默记在心里,并把它与事实相验证。必要时,把他何时所讲犯了什么忌讳,触动了哪条当朝禁令的事讲给他听,他必然十分恐惧害怕。然后再争取和安抚对手的恐慌之心,说自己不会讲出去。而自己却把这些把柄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由此而论,我们自己就千万不可让别人抓住我们的把柄。
(八)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注释】伎术:技艺道术。伎、技古通,详《捭阉》注。称远:称扬到远方。方验之道:以己以往之经验检验之。乱:理也。遭:碰到。淫:过度,沉湎。日少之忧:忧虑死期将近。漫澜之命:广阔前途,光明前景。漫澜:无限遥远的样子。后会:日后与我们期会。
【译文】摄心术,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技艺道术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并设法从多方面来证实他们的技术。使之受宠若惊,感到无可非议。然后用我们的知识去检验他学到的技艺道术,评价时恰当充分,使他惊讶于我们知识的广博和看法的高明,在内心佩服我们。然后我们把他的道术技艺推广到实践中,帮他检验以往之不足,整理当前之经验,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我们。若遇到那种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人,则采用另一种手段。先用音乐、道术使他猛醒过来,使他认识到这样下去必步入死亡之渊。再用那些他们所不曾见过的美好景象来刺激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看到人生的道路是丰富多彩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九)
守义者,谓以人,探其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在:内在,本心。外:外部手段。曲:委曲,曲心。比:比拟。此指效法。左道:旁门邪道。贵:看重。
【译文】守义术,说的是用仁义道德律条去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仁义标准。探寻人们内心的想法,以求得判断与事实相符合,我们就可以用相应的权术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这样,若有事委托他办,他必然会曲心下意地迎合我们。由此可见,若小人效仿我们的做法,就会用左道旁门之术,致使人们家破国亡。所以说,除非大智圣贤之士,不能用仁义守家,不能用大道守国。圣贤之人所以看重那些微妙无比的道术,是因为运用它们的确可以转危为安,拯救亡难。
【感悟】救人于穷困之时,犹如雪中送炭,使人永生难忘。也就是说帮助人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被帮助的人才最感恩戴德。尤其是那些身陷囹圄之人,性命朝夕不保,一旦你把他们解救出来,就会为你所用。
人处于危乱之世,必然会遭受种种苦难,而在此时,只要善于自守,恪守道德规范,坚持目标不变,掌握主动权不为人所制,那么就能渡过危难自强自立。
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可以通过影响或改变其外表形式而发现出来,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当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时就要加以变通,以其他的途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为复杂的一面,意气不投,言语不和,什么事情都难以办成,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先想方设法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加以引导,然后事情可成。
在战争中,如果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对弱小的割据势力要去消除他们的嫌隙,而对强大的势力,则去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火并,自己从中坐收渔利。这样既控制了弱者,又钳制了强者。
笼络即将离你而去的人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个人虽然离你而去,以后他仍会想到你对他的恩义,他极有可能再回到你的阵营中,即使不回到你的阵营中也可能从其他渠道给你以帮助。
要收罗一个人,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和过犯,然后对他威胁利诱,使其畏惧,这样他就会忠心不二地为你办事。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人留下把柄而为他人所要胁。
要想使一个人诚心归附,对其才貌要大加称赞,突出他的荣耀,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指出他的不足,让他知道你的高明之处。如果遇到那些犯有过错的人,你努力帮助他纠正之后,他更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心尽力为你效劳。
道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小人如果以他们的道义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必然败亡。因此,要注意防止小人当政,要让有仁德的圣人来治理国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富裕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