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年薪百万却不留恋,30位研究生为何选择出家?

发表时间: 2024-07-13 18:20

年薪百万却不留恋,30位研究生为何选择出家?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出家人实在是太难了……”

远离红尘俗世,戒下贪念嗔痴,整日与青灯古佛为伴一两日的新鲜还可以,谁能坚持一辈子?

生逢盛世,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大家连自渡都难,更遑论普渡他人,不免有些夸大其词。

可就在寺庙落寞的2017年,30位研究生集体出家当了和尚,消息一经披露,世人深觉荒唐。

在了解到他们放弃百万年薪的事实后,更觉离谱,等到背后真相揭开,究竟什么才是活着的意义?

高知入佛门

2017年,网上“研究生集体出家当和尚”的消息如同天光乍现,刚露出苗头就成了网友争相热议的话题。

孰不知,高级知识分子皈依佛门这并不是特例。

早在三年前,仁卿法师的横空出世就引起了世人一番讨论,他目标直指四川仙女山的云海寺,仿若宿命。

他在凡尘俗世里的身份曾令无数人艳羡,作为湘潭大学的法学教授,工作体面、家庭美满。

名和利相辅相成,但他却总是感受不到真切的满足。

或许是没有挑战难度,称谓和学识令其不屑一顾,他想要追求心中至高无上的安宁。

这是繁忙的工作、竞争的社会大环境所不能满足的,闲暇之余他便养成了往周边寺庙跑的习惯。

家人多有劝说,可文人自有文人的风骨,他沉迷于诵经、敲动的木鱼和钟鼓绵长。

除了日常工作,这便是他所有的生活。

初遇云海寺着实是个意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烧香拜佛虽有意动,但成行者始终屈指可数。

他看着眼前的断壁残垣,深觉其历史悠久,厚重的底蕴是稀少的僧侣难以掩盖的。

坐落于四川省的仙女山峰上,登高远眺,单看这地理位置就着实不一般,拜佛的心诚很是关键。

云海寺不惧山高,想来往前历数几百年定是香火不断。

关于这座山,在当地素来享有盛名,即便是后来寺庙历经波折,逐渐衰落,它都始终屹立在此。

相传,这座山原名“狮母山”,因其山脉外形而得名,后战乱纷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身患顽疾。

有一仙姑上山采药,意在帮扶当地万民,治病救人,护佑乡里,为了感念其恩情,当地人遂称此山为仙女山。

后云海寺落成,百姓纷纷前来供奉,不惧山高,不畏路远。

听闻前因后果,这位湘潭大学的知名教授不免心动,令这千年古刹重新焕发生机,该是何等的大功德。

他此时尚不清楚,但是那颗想要留下的心愈发坚定,回到家中夜不能寐,深觉使命在肩。

2014年,他去了峨眉山大佛禅院受戒。

妻儿挽留、父母痛哭、好友相劝,这一切都没能拦住他的脚步,法号“仁卿”,他心中安然。

这到底是为什么?父母辛苦培养他出人头地,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了,偏偏出家做了和尚。

家务事成了俗事,仁卿法师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修行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了自己的欲望抛家舍业。

看不懂的人太多了,原先的稳定收入更是奢望,家中经济不免变得紧张,仁卿法师落脚云海寺,不惧漏雨的屋檐。

寺中只有四名僧侣,他们早已忘记了来处,山中并无岁月,心中有佛自然也就无妨去处。

仁卿早先就不免受到了他们影响,如此才是在追求本真的自我。

可是人活一世,怎么可能会真的心无挂碍,没有存在也就不必谈清规戒律,有人不入佛门,却也看得通透无比。

但他到底是开了某些先例,心有所想的无数学子蠢蠢欲动,这到底是在与传统观念作斗争,争议与之相辅相成。

自食其力

仁卿法师力排众议来到了云海寺,落满灰尘的佛像、瓦片残缺的庙舍,枯木能否逢春?

他不忍看着佛家庄严落到如此地步,随之拿出了自己的多年积蓄加以修缮,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还是要有僧众,还是要有名声,如此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香火钱。

俗世的家人还要生活,仁卿不由得走出寺门四处游说,经过他的不断奔走,事迹逐渐远播。

化来的缘分钱财倒在其次,最重要的就是2017年的30位研究生。

出家当和尚,在缺衣少食的古代尚显得有辱门庭,更不要说如今,“不孝子孙”才会青灯古佛。

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番动作着实惊到了世人, 其中不乏拿着百万年薪的成功人士。

教授、硕博生、商人、企业家,他们以一己之力拉高了出家当和尚的门槛,着实惹人眼。

这要父母亲友如何理解?不少人指责他们自私自利,只顾追求自己心中的大自在,忽略了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人都有来处,那自然就要承担起一定的约束,自由总是在规则中野蛮生长的,这些人不免有些行事无度。

可多少流言蜚语和劝告都挡不住他们的追求,俗世男女就此入住云海寺,加入到寺庙的修缮工作中。

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高知识人才,拉电网、通管道,添砖加瓦不再话下,资金不足就下山兼职。

赚得一定钱财后就投资寺庙,他们人人都将云海寺的风光系于己身,粗布麻衣,手抬沙土上山不说哭累。

为了节省开支,大家在寺庙的空地种上了蔬菜,山泉水甘甜,他们在整日的繁忙中自得佛法奥秘。

白天忙于修缮,便只能晚上参经悟法,纷纷拿出当初考研的劲头,对经文阅读、解析的彻底。

参悟自然在个人,他们都需要忘记自己俗世中的身份,摒弃功名利禄心,他们就是个一穷二白的修行者。

修行,这是人穷极一生都在经历的功课,有人说红尘修行最为不易,人情世故少了哪一环都难修成正果。

他们舍弃家庭和成就,来此诵经就算是真正的修行了吗?有网友发言未必,佛在心中,不在外物。

但这一行人的举动着实吸引了众多视线,声声质疑好像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或许吧,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大圆满,人一辈子总不能白活,不能亏待、不能苛责、不能虚度。

可父母老无所依又该如何计算?他们生养教育了你我,总不能翅膀硬了就飞走,一去不回头。

这对他们来说也未免太不公平,拦着诸位研究生出家是对的,支持难得,更应感恩。

理想与世俗的平衡

30位研究生的集体动作惹眼是肯定的,他们个个理直气壮,但晨钟暮鼓的生活并非那么简单。

早有晨课,晚有参悟,一整天的时间亦是各有各的任务,讲述经文、引领香客、继续修缮、勤加宣传缺一不可。

这样的生活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吃食都是素斋,修的是心,但也是身,所幸他们坚定且无畏。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说,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大家都只是来这个世上一次,就应该活得热烈且自由,人活着不是为了身外之物,名利都是带不走的。

能带走的只有那颗心,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知识也确实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这些研究生们个个师出名门,对于生命的本质想来看得通透,再加上佛法的加持,很容易就能够做出选择。

而选择无关乎对错,他们也并没有想太多。

可是初入寺门,想要一刀就此斩断俗世缘分是困难的,饿了、累了自然也会想家,觉得愧对父母。

理想与现实有人认为从来都是相对的,可这些研究生们不认,佛法既是能普度众生,缘何就不能够庇佑信徒?

云海寺集结众人之力,重生而回,庙宇翻新、僧侣肉眼可见的增加,慕名而来的香客逐渐增多。

有了香火钱就等于有了源源不断的进项,他们此前就职高薪,倍感压力,从来都没有好好体验当个有钱人的快乐。

如今就不同了,看着寺内香火鼎盛,他们由衷的感到欣喜,就此在寺庙旁另建了一所“尽孝堂”。

顾名思义,这是僧侣用来尽孝之所,诸位研究生的父母可以来此看望他们,甚至住下体验寺庙生活。

如此,这些高知心中的牵挂或许会更少些。

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有人难免过去了最初的新鲜劲,或是受不了清贫和辛劳,或是听劝回家、或是舍不掉俗世繁华,不约而同的进行了还俗。

但这终究还是少数,更何况有人走就有人来,他们已经为后来者打好了样子,云海寺名声愈显。

有父母看着儿女如今生活,恨铁不成钢有之,无奈纵容者亦有之,说到底每个人的追求到底是不一样的。

想法不同,便默契的体现在行动上。

如今很多寺庙都设置了各自的门槛,本科学历、英语四级……有人调侃佛门清净地怎么也成了另类职场。

未来的走向无人可以看透,佛像也不会泄露天机,出家是修行,入世是修行,持身中正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

参考资料:大河旅游《当年30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皈依佛门,如今他们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