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3 20:36
“我喜欢追求画面的意外效果。不喜欢预设,从来不会因为想要画什么而去画什么。”画家何平说。
9月11日,何平油画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展厅正式拉开序幕,共展出艺术家何平各时期的油画19幅。
开幕现场
高质低产的“社恐”艺术家
何平,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艺术家。196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美术家庭的她,从不“混”美术圈。因为“社恐”,多年来,她一心将自己藏于画室,专注于绘画。也因为“社恐”,她和他人交流艺术并不多,但她喜欢把日常所思所想付诸于画笔下,对身边一件事的分析、思考,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认知、体会,转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油画。
展览现场
走进回字形的展厅,陈列在眼前的大型油画画作,有何平数十年前的作品,也有近期有感而发的作品。她的近期作品色彩浓重,用色、用笔更大胆、更舒展,流畅的笔触,大气的描绘,让作品更有松弛感和表现张力。
何平的美术启蒙来自母亲。“我的妈妈是一位画家,对我非常严厉也寄予厚望。但是,我一度放弃了画画。在我最黄金的20岁、30岁,我没有画画。”
一直到40岁之后,因为内心深处的不甘心,何平重新拿起画笔。但在画室的时间里,她经常发呆。
她说:“数十年来,总是独自在自己的画室,画画和发呆。”发呆的过程,是困惑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沉默寡言的何平,一直觉得很困惑,她不甘拾人牙慧,无法去画那些并非出自自己内心的样式。
何平坦言,直到12年前,她终于看到了“光”,凿通了通向自己内心的漫长隧道。观看她的作品,观众甚至也能感受到画家心灵深处散发出的光。她的作品《101》《103》等表现出的光影,预示着光,也预示着生命的希望,呈现出一种力量。但这12年,她一共只画了10幅大画——每一幅都是心血凝练,每一幅都像是一座火山。
何平作品
聚焦被疏忽的新生艺术力量
“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流畅的,看似随机的线条和画面,更是延伸出去的,富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画家、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说。
当林明杰获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将为画家何平举办学术交流展时,感到一种期盼已久的惊喜。“前几年初见何平的作品照片时,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我居然不知道上海还‘潜藏’着这么一位具有震撼力的画家。”
在林明杰看来,美术界是最具创造和发现精神的,应该打破美术平台的小圈子化倾向。“创造和发现是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要保持对艺术领域敏锐的嗅觉和发现的眼光,不断突破自身圈层的局限,聚焦被疏忽的新生艺术力量。”
而何平代表的正是“新生的艺术力量”,也是艺术场域里的新能量。此次展览是艺术家何平的首次展览,对于她本人来说,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画作,了解她的思想。
展览现场
保持纯粹、本真的赤子之心
开幕式后,何平油画展研讨会也在当天举行。上海文联研究室主任、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用“世外高人”来评价何平,“她的人生创作就是中国道家里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让她的画笔回到最纯粹、本真的赤子之心,最终呈现出她希望的‘意外效果’。”
知名艺术史论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肯定何平,“不要在乎人家说什么,保持你的新鲜感,按照你已经成型的路走下去。”
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表示:“抽象绘画是表现当下真实情感的艺术。今天,人类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在她的抽象绘画里都可以读到。看她的作品,你能看到画家内心的律动与澎湃。”
“一位女性画家能够画出这样有力量感的大画,非常难得。”上海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张立行直言。
澎湃艺术主编顾村言认为:“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本质上都是承载艺术家内心的载体。何平的油画在大体抽象中又带有一点具象,仿佛水和油的关系,混于一体后呈现出特别的风格。”
研讨会现场
静安国际雕塑双年展创办人、黄彩娣绿化艺术发展创新工作室理事长黄彩娣是此次油画展的出品人之一。她表示:“对很多人来说,何平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她的画作价值非常高。不仅在于她的艺术性,也在于她的投入产出之比非常悬殊。这么多年,她一直在专业画室创作,但最近的12年也只画了10幅大画。”
展览出品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表示:“上海需要发现更多潜藏的宝藏艺术家。作为上海的高校之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有责任帮助挖掘。我们秉持一颗'发现'的赤子之心,帮助他们进入主流圈子,进入大众视野。”
本次展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主办,上海市静安黄彩娣绿化艺术发展创新工作室承办。展至10月8日。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