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0 11:4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立秋已经接近尾声了,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也就要结束了,这就意味着,天气已经慢慢开始凉快了。
“夜半风雨送清凉,荷叶轻摇秋意浓。”光阴似箭,转瞬之间,秋的脚步已悄然来临,轻柔的秋风吹落了片片黄叶,提醒我们秋意正浓。
没错,再过两天,我们就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节气——处暑。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将告一段落。
每当太阳行至黄经150度时,便是处暑之日。《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而在元代吴澄编纂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解释道:“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说明“处”意味着终止,预示着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也将随之消散。换句话说,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将逐渐离我们而去,秋意渐浓,天气也会慢慢变得凉爽。
不过,每年处暑时节的实际气温却各不相同。有的年份,即便过了处暑,天气依然炎热难耐,这是因为真正让人心感凉意的时刻通常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
在这段时间内,还可能出现所谓的“秋老虎”。通常情况下,“秋老虎”会在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出现,有时甚至会持续一两个月。
所以即便过了处暑,炎热的天气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有些年份处暑之后,天气很快就变得凉爽宜人,不再像夏天那样热得让人汗流浃背,反而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
今年的处暑节气,将在8月22日22点54分48秒正式登场,这是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副热带高压逐渐东退的时候。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下,炎热的夏季也渐渐远离,取而代之的是秋高气爽的日子。不过别高兴得太早,秋老虎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呢!
元朝学者吴澄曾这样描述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简而言之,就是暑气到此为止的意思。这时候,北方的气温开始明显下降,但是真正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还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
古人把处暑分为三个阶段,称为三候。第一候是“鹰乃祭鸟”,鹰开始捕食,似乎在为收获做准备。
第二候是“天地始肃”,自然界开始呈现出一片肃杀之象,草木开始变黄。第三候则是“禾乃登”,稻谷成熟,农民伯伯开始忙碌地收割。这些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的信号,告诉人们秋天真的来了。
处暑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往往取决于这几天的天气状况。如果处暑期间阴雨连绵,农作物很容易发生倒伏,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更糟糕的是,如果这时遭遇冰雹袭击,农作物很可能在即将收获之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给农民朋友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因此,处暑时期的天气状况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处暑下雨万人愁”,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晴朗的天空。按照古代文献《逸周书·时训解》的记载:“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农不登谷,暖气为灾。”
如果到了处暑时节,天气依旧炎热未见凉意,按照古人的经验,这可能会导致庄稼欠收,并容易引发各类病害。
因为在这个时候应该逐渐转凉,若仍旧炎热,就会出现寒热失调的情况,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有“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说到处暑,那可是个品尝美食的好时机。比如吃老鸭子,因为鸭肉性凉,能清热解毒,特别适合这个时候食用。
在北京,还有吃百合鸭的传统,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养生保健。另外,南方的朋友可能会选择吃龙眼,它不仅味道甜美,还能补气养血。当然,还有一样东西不能忘——酸梅汤。在炎炎夏日里,一碗冰镇的酸梅汤,真是既解渴又提神。
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上午处暑冷飕飕,下午处暑热死牛。”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处暑前后天气变化的特点。
今年处暑是在下午交节,所以秋老虎可能会继续发威,炎热的天气还得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如果你想知道接下来的秋季是不是会很热,可以通过观察处暑当天的天气来预测,这就是所谓的“热不热,就看处暑天”。
虽然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夜晚开始变得凉爽,早晚的温度也逐渐降低,但是白天还是会有较高的温度。这种温差大的天气,正是农作物成熟的黄金时期。
今年的处暑出现在出伏之前,尽管夏天即将结束,但炎热的气息依然没有完全消散。处暑前后的闷热和暴雨对农作物的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阴雨和高温的天气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一些挑战。
处暑不仅是天气转变的一个节点,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它不仅带来了秋意,也让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样。
从天文现象到气候特征,再到各种有趣的习俗和美食,处暑节气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日历上的标记,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乐趣。让我们一起迎接秋天的到来吧!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