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款皖南小众黑茶能在全球多个国家畅销?

发表时间: 2023-12-20 18:16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的slogan,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引申自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雪景图源国际旅游摄影摄影网


有多少人因着这一句前人的盛赞之言,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置身传闻中的“天开图画”,一睹黄山“五绝”之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明朝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作为中国奇山之首,黄山境内拥有88座千米以上的高峰!成名于“黄山”的黄山市坐拥发达的茶业,祁门县是当中最出类拔萃的存在。



提到祁门茶叶,“万里群芳最,唯有祁门香”的祁门工夫红茶,以其似花、似果、似蜜的独特祁门香,傲然于世界红茶之林,位列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偏居皖南一隅的祁门,作为黄山市茶业界“扛把子”,不仅拥有一抹亮眼的“祁门红”,还特产一款低调的传统工艺历史名茶——祁门安茶,填补了安徽省黑茶的空白。



安茶,在当地享有极高的荣誉,被誉为“圣茶”,距今已有200余年的产制历史!曾畅销两广、港台及南洋、欧美地区,却一度停产、沉寂半个世纪之久。


历经百载沉浮,曾经头顶“圣茶”光环的祁门安茶已辉煌不再。安茶,一款被遗忘的历史名茶,了解它还须从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抽丝剥茧……


曾经的“圣茶” · 盛极一时

安茶,创制于明末清初,民间最早称为软枝茶,属于黑茶。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编撰的《祁阊志》中,便有“软枝茶”的记载,其卷第十《物产、木果》中云:“茶则有软枝,有芽茶,人亦颇资其利。”


彼时,软枝茶徽属各县均有生产,但衍化成安茶后,却只有祁门一县生产。清朝时徽商已进京大肆竞卖“六安茶”,据清朝人评点京华(特指北京)习俗,有《开门七事》茶诗:“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贷六安茶。”



这里的“六安茶”并非产自安徽六安,而是安徽祁门县芦溪乡特产的安茶!在当地另有一种说法:人有六气(风寒湿暑燥热),又有六腑,六安即“安六气养六腑”之意,突出的是安茶的药用价值。


据博宏颠所著的《祁门之茶叶》记载:“红茶之外尚有安茶之制造⋯⋯如南乡(芦溪)孙义顺之产品,有百余年之历史,在两广颇负盛名,岭南郎中方珍常用安茶作药饮,亦可见珍贵,固也有相当之价值……”



相传,安茶在清初便开始为药用,彼时广东曾经发生过瘟疫,岭南的郎中在每剂药方中开三钱安茶为药引,不想效果奇好,救人无数!安茶自此名声大震,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圣茶”。


故事情节虽传神却无从考证,市场的记录是最真实的!譬如清末祁门经营安茶的胡钜春号,其茶票凛然就有以下文字宣告:


“我华族茶产所在多有,惟我六安茶独具一种,天然物质,色味俱佳,清香较胜,饮之可以消烦辟障,佐益元阳,自是日用卫生妙品。”


清朝盛行茶号,类似茶票诸如孙义顺、康秧春等茶号也同样附和,言出一辙。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白纸黑字的茶票,为安茶的药效之功提供了铁证。


到了民国,安茶市场日趋广阔,譬如民国二年(1913)的祁南义顺茶号底票云:


“启者,自海禁大开,商战最剧,凡百货物非精益求精,弗克见赏同胞永固利权。本号向在六安选制安茶运往粤省出售,转销新旧金山及新加坡等埠,向为各界所欢迎。”


民国前期,安茶远销欧美的证据,在学界也有旁证!据学者杨进发在《新金山一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一文载:“1918年,悉尼中华商会从国内购买茶叶,其中有六安茶200箱(每箱60磅)。”


寥寥数语,披露了安茶在民国时非同一般的兴旺景象,国内、南洋、欧美通吃!上世纪40年代,抗战爆发,中华蒙难,因战乱安茶市场萎缩而停止。



1946年9月,最后一批安茶送至香港后,辉煌了百余年的安茶从此销声匿迹!直至1983年,香港茶叶基金会会长关奋发先生向安徽省茶叶总局寻找安茶。


1984年,阔别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安茶方得以研制恢复生产!但,一款茶经得起传承,与茶的品质和工艺也离不开关系……


生态优异 · 工艺独具匠心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地理坐标北纬29°35’~30°08’,东经117°12’~117°57’,属神奇的北纬30°线,山重水复,岭谷交错,田埂纵横,构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结构。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祁门于2014年后屡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桂冠!属温和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四季分明,天然宜茶,方孕育出了高香的祁门红茶



经久流传的安茶,主产于祁门县西南的芦溪乡,地处南宁河、沥水河、查溪河三河汇流交叉,三山环抱,同祁红一样拥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气候、茂盛的植被等基础条件。


不同的是,安茶原料最佳为“洲茶”,并不像祁红或其他茶类一样追求“高山云雾出好茶”!据悉,安茶的茶园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河流两岸流域。



因此,茶园常年承接河流丰富的水雾,再加上周围葱郁的竹木,及高山之上的树木为茶树双重遮阴,日光照射延迟;还有湍急水流带来大量泥土,枯枝落叶丰富,茶树大量吸收养分,芽叶肥硕,形成质量上乘的“洲茶”!


茶树品种也至关重要,祁门茶乡最为人引以为傲的品种——槠叶种,安茶最好的原料洲茶,基本是此品种,曾被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先后引种栽培。


1984年,槠叶种经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定为“全国茶树良种”,又名“祁门种”,2002年被审定为我国新一代国家级茶树良种。


原料是物质基础,古法传承工艺为安茶的优异品质提供保障!安茶的制作必须必经谷雨、白露两个节气!时间跨度长达半年,制作周期长,是慢工出好茶的代表。


首先,安茶的采摘必须在谷雨前后不超过十天以内进行!这是安茶人通过数百年的实践摸出的门槛,临近谷雨时采摘的鲜叶等级高,对品质有保障。



再者,安茶在精制阶段要经过一道特殊的工艺——夜露,即精心加工的半成品安茶要吃露水,消去火气!夜露的时间是有硬性要求的,并非什么时节都可以!


据郑建新所著的《安茶史话》记载:“夜露:白露节气后,选晴天有雾夜晚,白天先对干茶进行高温打火,越干越好。再置竹垫于室外,将高火后干茶铺其上,以厚约10厘米、宽约20厘米开沟,且每隔数小时许翻一次,以尽吸露水,至次晨才收起。”


可见,祁门安茶的制作工艺也独具匠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到的古法制作技艺,于安茶特色品质的形成缺一不可!


百年“孙义顺” · 世代传承

凡饮安茶者,必知“孙义顺”!据博宏颠《祁门之茶叶》中明确记载:“1932年祁门共有茶号182家,除祁红茶号外,其余为安茶号,共计47家。”


▲“孙义顺”号茶票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安茶最声名显赫的茶号当属创立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孙义顺”茶号,其并非人名,而是由孙启明创办,以孙姓为开头,取名为“孙义顺”,诣为经商要“讲义气,求顺利”。


岁月轮转,诸多茶号已没落,唯有“孙义顺”得以流传下来。据当地亲历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省政府找到了孙义顺茶号的后代汪寿康老者,促成了老字号“孙义顺”安茶厂的创立。


1997年,正式注册“孙义顺”商标,后因茶厂经营不善倒闭,为打响安茶品牌,“孙义顺”商标为安徽省政府追缴所有,如今已成为“公共商标”。


如今时兴老字号,实则是对经年诚信岁月的尊敬、信赖。现今的“孙义顺”商标受政府监管,只有经当地官方、协会认定的正规茶企方可使用“孙义顺”商标,也为安茶的品质保驾护航。



近年来,经一代代制茶匠人的传承和发展,安茶日渐有起色!2014年1月,祁门安茶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而经过世代的传承和改良,安茶也形成了更系统的制作工艺流程。


如今,非遗传承的安茶制作工艺繁琐!分摊青、柴火杀青、揉捻、晒胚、烘干、焙火、夜露、蒸茶、装篓、串条、架烘、打围,经十二道工序方可制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茶别出心裁地用箬叶、竹篓包装,其外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尚润,身骨重实;干茶带花香,香气高长;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爽,有槟榔香。


制好的安茶,传统工艺据说要存放三年口感更佳!所谓“三年一熟”,静待陈化,越陈越香。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陈宗懋、杨亚军主编;《安茶史话》,郑建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