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姐分享:核雕艺术的魅力与鉴赏

发表时间: 2017-11-16 11:19

现在,核雕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小小的核雕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态、器皿摆件。真可谓是“鬼斧神工”。那么核雕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核雕,顾名思义,是利用果核进行工艺雕刻的一种技艺。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有记载的雕刻作品最早始于明代

明末清初,立体微雕佳作纷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榄核、樱桃核、杨梅核和象牙、犀角、沉香木之类,因为质地细腻坚韧,纹理缜密,易于奏刀,作品常与玉器、宝石扇坠、金银配饰一样炫耀于世,被奉为珍宝。

明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酷爱核雕。当时的明熹宗不仅喜欢收藏核雕,甚至还亲自操刀雕刻。他所创造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把精致的核雕视为珍宝,并和串饰挂在一起,作为装饰配件,有的将其作为扇坠、佛珠而风行一时。

明代核雕工艺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王毅(王叔远)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他创作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艙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了王叔远首创核雕核舟之事。后此文辑入《虞初新志》,得到广泛流传,核雕因此而名扬天下。《核舟记》生动地技记述了明代核雕的精细工艺,“东坡夜游赤壁”之舟,成为后世核雕的典范之作。

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

清代核雕技艺水平不断进步

自清代中期,核雕多用胡桃并开始大量使用橄榄核雕刻,专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还可配上精美的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

清康熙年间的“金老”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

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共有八人,形象刻画精致,神态超逸,舟底刻有《赤壁赋》全文,令人叹为观止。目前,陈祖章的一件核舟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杜士元是苏州吴县人,他也擅长雕刻核舟,有“穷极工巧之能事”。《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刻核舟,每枚值50两。杜士元创作的《渔乐园》是迄今仅见得一件橄榄核舟,收藏于常熟市博物馆。

清末因战争原因,核雕行业凋敝,直到民初时期才有所好转。

民国时期苏州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

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村,是苏州吴中香山太湖边的一座小村庄。舟山村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是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而来。随着吴国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现了开创苏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殷根福,是苏州香山人,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中国传统雕刻及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殷根福(1885-1939),自幼对工艺雕刻倍感兴趣,在苏州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润和丰富而精湛的众多传统手艺的熏陶下,曾先学竹雕、牙雕,虽默默无闻,但也能聊以维持生计。

1930年前后,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永兴斋”,专门出售竹雕、牙雕工艺品。20世纪初的中国经过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有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当时殷根福正在寻求雕刻题材与雕刻手法的创新与突破,恰好有一次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了一些橄榄核,他发现这种新材料颗粒大,质地硬而细腻,便于执刀雕凿,可能能够帮助他突破现在的雕刻技艺。

当时人大多信奉佛教。于是,他决定使用这种新材料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制作橄榄核罗汉串珠。罗汉串珠使得信奉佛的人们既能够礼佛,又能够把玩。为求能够创造理想的作品,他成了寺庙内罗汉堂的常客。

为了使自己的罗汉头手串能够神形兼备,拥有禅的意味,他常常观察揣摩佛像,并借鉴印度佛像特征,凭着自身雕刻天赋和多年从事雕刻的经验,根据橄榄核的外形,因材施艺,雕制成十八个罗汉头像。

成品罗汉头手串,外形厚朴、表情各不相同却自然和谐、双目囧囧有神,仿若佛在向人传达禅的意境。不久后罗汉头手串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工艺品,甚至当时许多外国人也钟爱把玩罗汉头手串。

此后,殷根福专攻橄榄核雕刻,橄榄核十八罗汉串珠也风靡整个上海滩。殷根福创作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摆脱了“看葫芦画瓢”创作形式,以往的雕刻都有点按图索骥的意味,欲雕刻,必先作图。而殷派罗汉则无需底图,只须“五刀定位”,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自由发挥完成作品。

殷派罗汉大巧至简,想要找到殷派罗汉特有的意味也是十分困难的,上海仅此一家,求购者络绎不绝,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被誉为“殷氏罗汉”。

1935-1938年期间,殷根福在家乡舟山村收徒传承核雕技艺,有须吟笙、潘根(解放后改行)、殷根福的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为徒,开始了核雕的规模化生产。至此殷派核雕有了传承,殷派核雕得以流传下去。此后,“殷派核雕”享誉海外,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在那里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

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制作核雕

新中国成立后,殷荣生、殷雪芸兄妹和须吟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他们的橄榄核雕艺术。时光变迁,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浩劫,神仙、罗汉被列为封建迷信产物而被禁锢。殷派罗汉作为橄榄核雕刻代表,也因此被禁锢了。

大量民间艺人不能再从事此类题材雕刻,从艺人员锐减,橄榄核雕遭遇寒潮。仅有几位老师傅在坚持橄榄核雕刻,即使坚守核雕,当时的作品也只能寥寥的几刀,雕磨出大致形状。橄榄核雕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寒冬。

到了1979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开始高速度与国际接轨。苏州舟山橄榄核雕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橄榄核雕刻艺人创办橄榄核雕组织,殷荣生兄妹以及须吟笙、钟年福等老一辈雕刻艺术家招收年轻学徒,悉心传授技艺,从艺人员多达百余人,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恢复了“十八罗汉佛珠”橄榄雕刻生产,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这时期的殷派核雕作品享誉海内外。

时至二十一世纪,橄榄核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核雕工艺品种日益丰富,甚至出现了核雕产品的工业化。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核雕,从业人数达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众对苏州核雕钟爱有加,当地村民足不出户,客户却纷至沓来。

由于市场前景看好,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如陈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兰生、须培金、殷毅军等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核雕高手。

娜姐说文玩:mvip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