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江与柳江的交汇:重温昔日辉煌

发表时间: 2023-06-25 08:53

运江遇上柳江 再看昔日华章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出自唐代“诗仙”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道出了古代内河水运之快捷与便利。

在古代,陆路交通既没有宽阔的公路,也没有便捷的高速公路,更没有快捷的高速铁路,只有狭窄逶迤的驿道。公函发送、商旅往来、轻便小宗货物的运送,主要走驿道,靠的是人力和马、牛、骡等畜力。贵重物品还需武艺高强的保镖随行押运,以防山贼土匪途中劫掠。运输过程不仅速度缓慢,所需成本也远高于水运。


开凿灵渠 水运渐兴

西汉时期,民间诞生了“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谚语,意思是路途超过百里者,便不能贩卖木柴;超过千里者,不能再贩卖粮食。形象生动地道出贸易的本质:运输成本。到了唐朝,更是出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为了让杨贵妃吃上一口鲜荔枝,唐玄宗派人快马加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逢驿站倒换马匹接驳急送,相传接连累死了好几匹马,才及时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送入长安。

在陆路交通并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内河水路凭借大宗、便捷的运输优势,成为了古代速度较快,成本更为低廉的交通方式。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无不因河而兴,因内河水运而发达,从而闻名于世界。

秦始皇南开五岭之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连续攻伐8年未能取胜。秦始皇无奈,只得先派史禄去开凿灵渠,打通湘水和漓水,连接湘江和漓江,解决运粮运兵之难题。然后派50万大军分八路一举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将岭南广袤大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并设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岭南三郡的设置,体现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主权。

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的除了熙熙攘攘的民生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场景,当推汴河里来回穿梭的大小船只。这些船只,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在紧张装卸。那时,由于内河水运漕运比较发达,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通过水路运输,“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实现“千里不贩籴”到“坐邀厚利”的亮丽转变,便利的水路运输功不可没。


百舸争流 商贾云集

在桂中桂北大地,有一条大河叫柳江,名列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黔东南及桂北,在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与红水河汇流成黔江,继而汇入西江、珠江,奔流入海。柳江干流在传统上分三段,上游在贵州省境内,称“都柳江”,入广西境称“融江”“柳江”,为广西水上交通要道之一。

在象州县,有一条名为“运江”的河流,为柳江一级支流。清清的河水从高耸的金秀大瑶山“哗哗”流出,一路欢畅,先后流经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象州县百丈乡、中平镇、罗秀镇、运江镇,名称也由大樟河依次改称百丈河、仁义河(中平河)、罗秀河、运江,中途纳入龙宫河、王汉河、三界河、水晶河等河流,在运江镇谢家村南汇入柳江。乘船沿柳江航道上可达柳州,下可通梧州、广州,乃至大海。在民国时期“平均可行载重四五万斤之电轮及帆船”。

古代至民国时期,运江及其主要支流都可通航,大者“平均可行载重三千五百斤之小船”,中者“平均可行载重三千斤之小船”,小者“平均可行载重一千五百斤之小船”。这种小木船宽1.8米至2米、长7米至8米,船头微微翘起尺许,船尾高高翘起齐人高,一条条小木船颇像一个个瓢羹,所以当地人称之“瓢羹船”。近者可通达三里圩、罗秀圩、水晶圩,远者可通至中平圩、百丈圩、三界圩,快捷方便。

其中,罗秀圩因上通中平、百丈,进而连接金秀大瑶山,下通三里圩、运江老街、新运老街、麻子圩,接入柳江航道,水运便捷,贸易繁荣。清代时期吸引广东商家在此修建规模宏大的罗秀当铺,服务过往客商,独领风骚数十年。


运江遇上柳江,在两江交汇处下游1公里许有个孤岛古镇,称运江古镇,也称运江老街。运江古镇始建于汉代,曾因水路交通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素有“桂中商埠”和“柳江名埠”之称。如今已成为当地百里范围之内,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货物贸易集散、转运的重要口岸和商埠重地。直至解放初期仍有运江第一运输社、运江第二运输社在经营水上运输。古镇最繁荣的时候,自东北向西南,竟有八座石砌码头供商旅上下,依次为王家码头、东街码头、会馆码头、宏源码头、沙街码头、古石门码头、流水沟码头、火熇码头。人口也多达6000多人,每逢圩日,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有“千古奇人”之称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由湖南入广西,历游桂林、柳州、象州、武宣、桂平、南宁等地,途经运江古镇并稍事休息。据其所著《徐霞客游记》记载,四月十九日“舟人因蚊蚋甚多,乘月放舟中流,听其随波去。五鼓抵宾江,市聚在东岸,其上连室颇盛,其下复有滩。下滩,舟稍泊,既曙乃行。二十里,象州,在江东岩”,运江老街之繁华跃然纸上。

今日运江老街(区海平/摄)

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的过去,柳江航道、运江航道堪称“黄金水道”,大瑶山的木材、八角、木耳、香菇、药材等“山货”,象州的优质米、红瓜子、粉葛等特产,以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食盐、布匹和农具等各种日用品,还有往来的客商,都走水路。每逢圩日,运江老街附近江面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商贾云集。老街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交易火热,享有“小柳州”之称。有诗赞曰:

两岸青山竹木稠,

如云商贾小柳州;

官商发财民吃饱,

一江渔火醉风流。

到了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运江老街过于繁华,拥挤不堪,便有部分商人迁往上游约3公里处经商,他们搭棚暂栖,开辟市场。久而久之,暂栖也就变成了长住,长住便思居者有其屋,于是仿运江老街建筑式样,建屋定居,建街经商,渐成街区,一个新的运江——新运街区,因此而兴也因此而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街变老街,称之新运老街。

今日新运老街(区海平/摄)

此外,运江老街下游约4公里处的麻子村,不知在早何年何月也形成商埠,称麻子圩,发展到清代颇具规模,成为当时象州八大圩场之一,分流着运江老街的贸易,曾经繁荣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麻子圩上游约1公里处的瓦厂村,现存汉代至宋代的窑址四座,统称瓦厂窑址。当年,这里烧制出来的酝酝罐罐、瓢羹碗碟,经麻子圩或运江老街运销广西各地和东南亚诸国,成为广西制陶业中心之一。

运江老街与新运老街近在咫尺,遥相呼应,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6月,同时获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街区)目录。

而地处运江柳江两江交汇之处的谢家村,扼两江之口,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是古代进出运江和象州军田村古城、大普化村古城、大乌来村古城的咽喉要道,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成为秦始皇南开五岭的古战场之一。

2018年春节前后,一批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以及古代青铜箭簇,在谢家村及附近的河滩上,被当地群众挖掘出土,或被前来调研考察的考古专家发现。据初步统计,此次出土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共15枚,同时在伴生出土古代青铜箭簇404枚。出土的秦半两钱币,经科学合金成分分析,与秦国故都以及其他地区出土的秦半两钱币完全相同,说明在谢家村一带发现的半两钱币无疑是秦国或秦代铸造的钱币。伴生出土的古代青铜箭簇除4枚特异外,其余400枚都与中原地区发现的战国铜箭镞相似,大部分为秦代以及前秦“战国七国”铸造,小部分为岭南地方少数民族方国铸造。这些秦半两钱币和青铜箭镞在谢家村附近河滩和岸上均有发现,向世人述说着当年秦军与当地土著——骆越人在江上激战的往事。

秦半两钱币(潘旭日 廖才兴/摄)

青铜箭镞(廖才兴/摄)

晴朗之日,登临谢家村码头,环视四周,青山婉转千层黛,两河交汇浪花飞。回首秦皇赢政南开五岭,一统山河。仿佛千百条战船在河中往来穿梭,鼓角铮鸣,万千将士威武雄壮,虎踞船甲。或手持刀戟,呐喊助威,或搭箭弯弓,双方对射,箭羽纷飞,大战正酣……


交通巨变 遗址犹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内河水运日趋式微,客运只剩下横水渡,货运基本上是河沙、水泥、钢材等笨重大宗货物的运输。运江老街、新运老街繁华不再,但沉淀下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目前,运江老街尚存古码头2个,以及运江国民中心小学、千年石板街和兴福庵等庙宇。其中,运江国民中心小学的校名,就是当时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笔题写,落款时间“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六日”,足见其影响力。新运老街尚存清代古码头3个,以及两排对称、排列整齐的古建筑各30多座。谢家村近年出土秦半两钱币和青铜箭簇。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吸人眼球的宝贝。

过去,内河水运之便捷远胜于陆运,有水运的地方,客商一般不会走陆运。运江遇上了柳江,便捷的水运造福一方百姓,也造就了繁华的运江老街和新运老街。如今,陆运便捷远胜于内河水运,随着内河水运日趋式微,繁华不再的运江老街和新运老街虽然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却留下了诸多古老的遗址、遗迹和老房古屋,文化厚重,这是古人赠送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在文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的新时代,古为今用,开发前景不言而喻。

(廖才兴)